毕竟泾阳县这边庄子上离着长安不远,也算是儿子依旧在他的眼皮子底下。
“唉,这事儿啊,我招呼人商议商议吧,尽量把事情写详细点,给宫里送过去。”李复说道:“这事不小呢。”
“明天中午,吩咐厨房准备一桌好酒好菜,厨房院子里的南厢房拾掇拾掇,就在那里边吃了,烧着炕,暖和。”
“行,我提前吩咐下去。”李韶应声。
李复琢磨着,正好李承乾也在,这事儿不是什么坏事,做成了,里头还有太子的功劳,那就等同于在民间给太子刷声望了。
次日晌午,厨房院子的南厢房早已拾掇得窗明几净。
炕上也早就清理干净,铺上了迭席(榻榻米),炕上摆上了低矮的长桌,长桌上已经放置着做好的凉菜和酒水酒具。
外头炉灶烧的旺,屋子里炕烧得暖烘烘的,热气散在屋子里,人一进屋就觉暖意扑面,连厚重的裘衣都穿不住。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李复带着人来到了这边。
跟在李复身后的,太子李承乾,还有苏定方和窦奉节,再就是王府长史马周,主簿王玄策。
“殿下家中的地龙道做的是真妙啊,一进屋子,暖意袭人。”窦奉节刚跨过门槛就啧啧称奇。
他还是头一回来这边吃饭呢,以往可没见识过。
李复哈哈一笑。
“这个屋子,没有地龙,看到这大炕了没,脱鞋上炕,更暖和,屋子里的暖,都是炕发散出来的,炕道连着外面的炉灶,这整个院子,是宅子里的厨房。”李复解释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窦奉节惊讶了一瞬。
“妙啊。”
他不由得夸赞。
李复笑着招呼众人落座。
说笑之间,仆从们鱼贯而入,带骨鲍螺,羊舌签等菜式被率先端上了桌。
屋子里有一黄泥小火炉,上面煮着黄酒,有侍女专门候在一边。
“诸位,今日咱们有正经事要谈,就不饮烈酒了,这大冬天的,喝点黄酒,暖暖身子,再合适不过了。”李复笑道。
无酒不成席,坐在一块吃饭了,也不能一点都不喝。
随后,他转过头去看向李承乾。
“高明,今日你喝些果汁,莫要饮酒。”
李承乾点头应是。
王叔不让自己喝肯定有王叔的道理。
更何况,下午还要去工地上呢。
喝酒误事。
李承乾对于喝酒这种事情并不热衷,有场合必喝不可,就象征性的喝点,他年虽小,酒水伤身他也明白。
至于平常,他是不沾酒的。
一天天忙的要死,哪儿有那么多闲工夫和哀愁的心思寄托在喝酒上?
"今日请各位来,是要议一桩关乎大唐万民肚皮的大事。"李复盘膝而坐,目光扫视过众人:“大家可知道,岭南以南,有个叫占城的地方?”
众人稍加思索。
“可是林邑国境内?”苏定方说道:“听说去年还来进贡过驯象。”
李复微微颔首。
“没错,就在林邑境内,林邑境内的占城,有一种稻子,岁可三熟,耐旱抗涝。若引种江南,亩产翻倍不止。”
“在岭南与林邑气候相同的地方,一年熟三回,往北,江南西道,江南东道,不比岭南气候,但是一年熟两回,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