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顿力学理论体系下,星光同样会发生偏转。
但这种偏转的本质是认为光是粒子,光的偏转与石头受到地心引力下落相同。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广义相对论计算下,时间与空间都被太阳的质量扭曲,因此星光偏转的角度会高出一倍。
爱因斯坦发现了第二种波动型物质,引力波。
电磁相互作用与电磁波、引力相互作用与引力波,两者都与几何形状有联系。
自然而然的,人类想要通过几何将这两种相互作用统一。
于是卡鲁扎—克莱因理论诞生了。
通过增加一个空间维度,在五维时空中将引力与电磁力统一。
两种相互作用均可被理解为时空扭曲,波动型物质与时空的几何结构是联系在一起的。
看起来理论物理学只剩下了最后一点小问题,可惜乌云下掩藏的深渊打碎了这个乐观的想法。
第四次物理革命,量子革命。
微观世界的实验发现,不仅牛顿理论是不正确的,甚至其相对论型修改也是不正确的。
通过极小尺度物体的实验,人类发现粒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粒子,它们同时也表现出波动的性质。
电子具有波动性,光波具有粒子性。
因此,物质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同时既是波也是粒子。
粒子型物质的牛顿理论和波动型物质的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理论均无法成为物质的正确理论。
人类需要新的理论来描述新的存在形式:粒子波动型物质。
这就是第一次量子革命,波与粒子的统一。
量子力学可以被看作是经典运动在微观尺度下的修正。
这些修正来源于不同的路径,它们使经典的轨道和环境都变得“模糊”起来。
粒子和场之间是模模糊糊的,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理论物理学家选择将它们两者结合起来。
结合经典场论、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以场为本,将物质的粒子状态视为场的激发态。
于是便有了描述物质的新理论:量子场论。
真空被看作各种量子场的基态,粒子则被看成是场的瞬息激发态,例如电子和正电子是电子场的激发态,夸克是夸克场的激发态。
量子场论包括描述光的量子电动力学QED,描述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QCD等等。
这些量子场论统一为标准模型,描述了62种不同的基本粒子。
到此为止,人类统一了宇宙中5%的可见物质,剩下的就是95%的暗物质与暗能量。
为了描述暗物质而诞生的就是超对称理论。
为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每一个都找到一个超对称伴子,将物质型的费米子与能量型的玻色子统一。
但一百多种基本粒子还是太复杂了,并且引力依旧没有被包括在其中。
作为万有理论候选者的超弦理论,以及更完整的M理论诞生了。
超弦理论和M理论很复杂,但它们的基本思想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及卡鲁扎—克莱因理论一致。
通过增加更多的空间维度,将力和物质在高维时空中统一。
空间中每一个点都存在的六维卡拉比—丘流形,四大基本力统合成唯一一个超力的十一维超引力理论等等。
它们通过漂亮的数学框架对所有相互作用提供了统一的理解:
所有的相互作用可以从几何上理解为时空中和单位系统中的曲率。
简单总结就是,物质、能量、所有的基本力,宇宙万象都源于几何。
用几何途径理解世界是物理学的主流,但几何理解是不够好的。
结合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引力理论,间距小于普朗克长度的两点是无法作为物理实在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