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权天授和君权神授。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是天差地别。
西方的君权神授,是有实际解释的,为上帝所授权的。
东方的君权天授,这个天是什么东西,各说纷纭,因为说不上来的东西,那就很抽象了。
从夏商周的替天行道的合理性,到秦始皇的受命于天。
无数的人开始解释这个天。
最有名的自然是孔孟。
孟子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把抽象的天意,解释为是具体的民意。
然后又说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对于统治者来说当然是不愿意看到的。
朱元璋就比较反感。
甚至要废了孟子的亚圣地位,但是遭到学子们的反对,最终没有达成这个目的,但朱元璋也删除了孟子书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大明是封建社会,并不是封建奴隶社会。
差别就是当朱元璋一死,他删减的《孟子节文》也就消失了,没有掀起一丝水。
以至于发展到万历时期,文人到了已经提出独贼的先进思想。
清朝的君权天授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称臣为耻,奴才为荣。
高级官员不是大臣,而是天子的家奴。
那些对奴才这个称谓感到羞耻的官员,不能接受这个观念,拒绝加入旗籍,是很难走到高级岗位的。
高级官员是奴才,中下级官员要攀附奴才们才能获得升迁。
而想要活命的只能接受剃发易服,活下来的人,哪怕再有精神气,也会失去他的自信,逐渐产生心理疾病,一代代下来就变得顺从与麻木了。
哪怕只看清朝编写的明史,都能看出明朝和清朝的社会风气是截然不同的。
更不提同时期西方人,分别写的关于明朝和清朝的社会记载和人文风气,更有明确的形容和评价。
因此清朝真正做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彻底消失了几百年。
称之为辫子精神。
辫子精神的遗毒之深,至今都还存在。
现在是明初。
三十年时间的恢复中华文明,人心和精神气都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接连的外部胜利,正是民心高涨的时期。
也就导致北平的君权天授的文章,获得了许多文人的赞同,现在的蒋彦瑛,他就很支持北平报纸上写的君权天授的思想理论。
“道不同不相为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