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东准备动兵的计划,每次的战争都会提前准备几年,保障了物资的供应才会派出大军。
在辽东准备动兵的计划,每次的战争都会提前准备几年,保障了物资的供应才会派出大军。
西征也是如此。
宋晟远征了哈密,压服了亦力把里,但是战事结束后,没有被朱元璋召回京城,而是留在陕西行都司,并且从内地迁移许多军户过去,恢复当地的生产。
如此种种,就是为了未来的西征准备。
正是因为严整详细的计划,提前保障了生产,才没有对民间造成负担。
不过朱标死的突然,西征和东征的计划也就此搁浅,朱元璋最后几年的时光,用在稳固朱允炆的地位上。
如今看到西征计划重现。
而朱高炽的西征计划不但比朱元璋更庞大,甚至在前期竟然交给了当地。
无论是大气还是底气上,远远超过了朱元璋当初的安排。
朱元璋不得不感慨。
朱棣见父皇心情不错,笑着问道:“听锦衣卫纪纲上报,应天府如今不太平。”
“明年开春后,你们父子一并处理吧。”
朱元璋淡淡道。
朱棣明白了该怎么做。
……
北平。
许多的学者留在了北平,进行不断的学术交流。
获得北平人才津贴的学者们,在技术报上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技术文章。
许多小商人们寻找着机会。
“这篇孔明灯载人的技术,请问您研究的如何了。”一名商人托人联系到一名学者。
“你是?”
学者打量眼前的陌生人。
“忘了自我介绍。”
“我叫吴宏,祖籍广东,是合记商行的东家。”商人笑道。
学者笑了笑。
合记商行当然名头大。
不过商人的自我介绍,可以唬住没见过市面的人,但是唬不住他们知道内情的人。
合记商行规模虽然大,但是因为放开了融股,许多小商人会在合记投上些股份。
这些小商人自身没有拿得出手的名头,所以常常把合记拿出来说事。
外人一听合记的名头,不懂的人自然被蒙住。
“你找我有什么事情吗?”
学者谨慎的问道。
对眼前商人并没有好印象。
商人越来越多,骗子也越来越多,不光是老百姓上当受骗,包括他们这些学者,也听闻过被骗去专利。
“我想投资你的技术。”商人诚恳的说道。
“我的确是合记的小股东,老家有人从事海贸,资金上面不短缺,缺的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