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前些年,北方的军户有不少的逃户,逃回了自己的老家,随着北方逐渐恢复了水利工程,田亩富裕了起来,这个现象才稍微缓减。
那么放在哈密。
的确如朱元璋所言,哪怕给人一百亩地,三十万里能留下来的,可能只有十万。
但是十万够了。
十万青壮留在哈密,加上他们内地的家眷,也就有了几十万人,二十年的生养下来,恐怕人口就超过一百万。
朱高炽没打算在亦力把里和哈密迁移太多的人去,至多五十万人已经是他所规划的上限。
在东南海域有大量的好土地,而上面并没有政权。
例如吕宋。
当下的吕宋只有部落土著,更重要的是从福建月港到吕宋,普通的商船,只需要十五到二十日。
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舰队就经过吕宋,封了移民当地的许柴佬为吕宋总督。
并且还上疏过,控制马六甲的重要性,必须要控制在手里,否则容易成为外患。
此时。
一旁的解缙说话了。
“粮点在应天府推行,虽然地方上发生过阻碍,但到底推广开来,只是粮点收拢天下之粮,需要慎之又慎。”
朱高炽看向了解缙。
经过解缙的提醒,他醒悟过来,国家大事不可操之过急,并且已经明白解缙要说什么。
果然。
“积蓄天下之粮,必须以三年为限,如此方为利国利民的良策,否则如发生大面积的灾害,而粮点的粮食又无法供应百姓,恐怕会有大祸。”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
粮点的施行,为工业发展的前提,农业稳定打造了坚固的根基。
只要粮食不出问题,那么朱高炽就可以以调控的手段,创造市场,引领市场。
但是天下的粮食都集中在国家手里,万一发生了大规模的灾害,而粮食却又了出去,那比粮食控制在粮商手里还危险。
控制在粮商手里,哪怕价格贵,至少他有,还能相处应对措施。
而如果粮点没粮,那就不是价格贵不贵的问题。
放眼大明周边地区,有哪个地区能供应的起大明人口所需要的粮食?
金忠也愣住了。
他本来是稳妥的人,实在是军中求战欲太浓厚了,担任新兵部尚书的金忠,失去了大局观。
“解先生之言乃持重之道,的确需要如此。”
金忠认可了解缙的说法,并且提出他的看法,“稻谷最易保存,南方保存可以两年,而北方保存可以达到三年。”
“那就在北方建立大粮仓,分一百座,南方也要建立大粮仓,分五十座。”
朱高炽当即说道。
“既然如此,那移民之事?”
解缙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