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当军户的条件高,普通人想要改籍很难,当军户的好处,不用我来说了吧。”
吏员笑呵呵的说道。
三十几岁的吏员,身上充满了力气,好生生一条大汉。
“你当过兵?”
有老百姓好奇的问道。
“嗯。”
“当兵待遇好,不过训练也苦,还要读书识字才行,不然考核通不过,我就是在军中读书,退伍后参加考核,最后当了吏员,端起了朝廷的饭碗。”
地方官府人手不够,大量的巡检丁差也成为了宣讲员。
百姓们露出羡慕的眼神。
在一家几个儿子的背景下,更有北平的军户,有的一家十几个儿子,让一个儿子去当兵,许多军户是极力支持的。
同样。
军户子弟也愿意去当兵。
当兵退伍后,可以获得分配工作,哪怕回去家乡,自己的继承权也是优先地位,或者加入移民,得到更多的优待等等。
好的政策,必定对老百姓是有利的。
可好的政策,执行下去的过程中,往往让老百姓反对,因为老百姓不信任。
这就需要引导和说服工作。
在沟通的过程中,双方达成了约定,才能有效避免政策的变形。
否则一道政令就可以强迫老百姓,带来的其他隐患,危害更是巨大无比。
北平行省和应天府。
吏员的增加,让地方上开始了新的变化。
北平行省和应天府以外的地区,还在保持传统的地方面貌,毕竟大明目前的国力有限,只能先改变北平和应天府,以点带面。
“从北平和应天府一带,鼓动了十二万口,两万三千余户百姓,移民前往交趾。”解缙为难的说道。
北平和应天府本身是最繁华的所在。
穷人也有。
所以单身汉不少,两万三千余户,才十二万口人。
“虽然人数不多,但也是努力说服的成果,可喜可贺。”朱高炽没有生气,二十万人口比较好,一道政令就可以得到的数字,就看站在谁当下立场了。
朱高炽非常清楚。
活在当下,展望未来。
而不是展望未来,活在当下。
许多读书人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动了他一丝一毫,那都是了不得的大事,可是动别人的利益的时候,他却欢声笑语。
现在朱高炽就是要改变官员的做事风格,从小事做起,一件件的做起来。
虽然不可能做到结束官僚思维,可不也在为未来打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