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善地区的百姓们,他们过得安宁与和祥,当然,也会有染上恶习的单个人,但不能因此否认群体,现在的他们活的有尊严。”
“如果未来的几年,经济危机的局面下,这些原本活着有尊严的人们,将会在巨大的变革中手足无措,狼狈不堪,失去尊严。”
“那么这个地区的文明,也会陷入倒退,不光是当地的损失,也是全大明的损失,同样是臣不愿意看,也不忍看的。”
“资本需要控制,可资本的优势也要利用起来。”
“臣相信以太子殿下的仁德,必不会对百姓们即将面临的苦难而视而不见。”
朱高炽看到此处,无奈的摇了摇头。
什么激将法,戴高帽子种种手段,古代的读书人啊,已经玩出来了,正着不行,那就反着来,反着来也不行,那在正中藏反,反中藏中,让人防不胜防。
一个地区的产业转型,肯定是痛苦的。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对工厂主们下任务。
后世西方的工厂主们,不需要承担额外的义务,哪怕到了最坏的时候,申请破产就完了,工厂主拍拍屁股换个地方重新生活。
东方不行。
工厂主们除了原本的工厂,还会根据当地政府的要求,超出工厂实际岗位的需求招收工人,并且指定接收那部分群体等等。
甚至破产,也不是你商人想破产就破产的。
责任不会让你轻易的摆脱。
简而言之。
伱占据了更多的社会资源的同时,在后世东方也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且绝对不会动摇的红线,也是富人为什么喜欢往西方跑的原因之一。
朱高炽把册子交给了内阁。
黄淮等人看完,内心忍不住的感慨。
太子殿下引导的新的治国方式,比起传统方式,更为的先进。
原来的传统。
朝臣们通过自己的了解,还有身边关系网的吸收情报,做出种种的判断,明朝则是加强了御史在地方的巡视,成为朝廷在地方的耳目,了解地方的形势。
如今有学者们加入的各类社组,在社会各地五八门的调研,形成的报告,为朝廷提供了别具一格的视野。
“既然问题是民间商行们带来的,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大利,占据了更多的社会资源,所以他们也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内阁要与那些商行商议,制定一个章程出来,吸收江淮地区破产作坊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硬性的要求。”
朱高炽吩咐道。
变相的从商人们的钱袋子里掏出利益。
明明只需要十个工人,可当地官府的要求下,必须招收十二个,其中有几个还是当地官府指定的群体,后世有不少的指责。
针对这一现象,商人们的不满能理解,可有的普通人为商人叫屈,就属于搞不清楚状况。
西方各国也有类似的做法,只不过都不如东方的强硬。
毕竟西方的资本家,掌握了权利。
于是内阁黄淮亲自牵头,由工部官员和大明工局的工作人员出面协助,那些在浙江地区开办工厂的商号,并且点名了合记合众等商行。
商人们纷纷叫苦。
朝廷管的越来越细,连他们招工都要管,更过分的是还要分派任务,必须完成招工的数量。
前番的遗产税法,如今的做派,让新兴大商人们非常的不满。
可是谁也不敢挑头反对。
那张家商号的下场,才过去了多久,许多人记忆深刻,那么大的商号,说没就没了,朝廷都没有下场呢,谁敢继续闹事?
再多的不满,也只能藏在心里。
黄淮结束了会议,回去文华殿后,告诉了朱高炽,自己内心的担忧。
朱高炽闻言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