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国际专家亲自手术
“老林,你也想?”方晓问道。
“要是可以,谁不想呢。尤其是晚上的一些急诊,不过我没你脸皮这么厚,大半夜的折腾医大的专家。”
“脸皮厚?别扯淡,我那是没辙。”方晓不屑的说道,“最近这段时间,我们慢诊的远程手术占了90%的比重,患者手术效果都很好,现在已经积累下来一定的口碑了。”
“哦?都有什么手术?”林主任心神一动。
消化内科这些年虽然揽下了不少内镜微创手术,但在某些高难度术式上始终力不从心。
最典型的就是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急诊处理——镜子刚进去就是满眼血海,视野一片模糊,根本分不清哪是血管哪是黏膜。
这种手术做下来,不仅救不了患者,连术者自己都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特别是当技术水平不足导致患者死亡时,再豁达的医生也会被愧疚感折磨得夜不能寐。
但如果有上级医院的技术支持,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就像黑夜中突然亮起的灯塔,专家们的一个电话指导、一段远程会诊视频,往往能让束手无策的基层医生找到突破口。
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明又一村“的顿悟感,有时候比手术本身更让人铭记。
从前,因为距离的原因,急诊手术极少能找到相关的技术支持,毕竟有时间限制。
但要是可以远程手术的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介入手术、腹腔镜手术都可以做,但胃镜下止血的手术我没问过,不知道行不行。”
“……”林主任心里把这件事记下来。
万一真能成呢?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林主任对“小孟“的轻视顿时消散了大半。
他这才恍然大悟——难怪方晓对那个“年轻医生“的态度如此特别,原来背后牵扯着与医大一院的合作关系。
林主任心里暗自懊悔。
若能借着这个机会与医大一院搭上线,以后科室遇到疑难病例就有靠山了,自己的晋升之路说不定也能顺畅许多。
包括一些抢救失败的患者,只要和医大那面关系足够紧密,半夜送上救护车,争取能有一口气送过去,算是一种解决办法。
哪怕患者死了,见自己积极联系上级医院,怨气也能少几分。
“老林,别琢磨让医大帮你背锅啊。”方晓见林主任眼珠子直转,便警告道。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心里想的什么聊斋都清楚。
林主任有些不好意思,嘿嘿笑了笑。
“其实更多的好处,你现在还看不见。”
“好处?比如说呢?”林主任不解。
“比如说诊断啊,眼前这个胰性血液的患者就是例子。”方晓道。
“你说这个,我可就不同意了。分明是十二指肠壶腹部不明原因的出血,怎么就胰性血液了呢。”林主任还是不同意。
方晓并未与林主任争辩,而是转身去和患者家属沟通病情。
出人意料的是,林主任并未留在办公室,而是默默跟在方晓身后,全程冷眼旁观着这场医患交流。
没看多久,林主任就发现了第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患者家属的配合度出奇地高。
无论是“医大一院“这块金字招牌,还是那位享誉国际的杰森教授的名头,都像一剂强心针,让原本焦虑不安的家属瞬间安心不少。
林主任注意到,当方晓提及“将由美国顶级专家杰森教授远程会诊“时,患者妻子紧攥的双手明显放松下来,眼里甚至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
这种无形的信任感,正是基层医院最缺乏却又最珍贵的资源。
签字流程结束后,手术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林主任全程沉默不语,目光若有所思地追随着方晓的身影。
且不论“小孟“对胰性血液病的诊断准确与否,单是今天这场异常顺利的医患沟通,就足以让人深思。
这其中掺杂了太多微妙因素——上级医院的光环效应、国际专家的权威加持、患者对先进技术的盲目信任种种复杂的变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难以言说的医疗生态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