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熙浅笑,点头称是。很高兴能遇见一位肯带自己并能接受自己想法的前辈。
她12月份要考研,实习只用开展两个月就可以返校。在步入这所小学接触孩子们开始,陈熙所选择的教学方法都是继承班级的前任老师。
就像植物的生长,陈熙负责接着给予浇灌和施肥,而非扦插嫁接。
当旁的同学激情昂扬展开自己独有的教学方法时陈熙默默重复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只拓展不批判不推翻。
在同学们多种新颖教学方法下陈熙显得中庸且平常。张老师提醒后陈熙也不过是在教学环节多加了一个游戏。
她是实习者,是这所山村小学的路过者,从踏上客车的那一刻起陈熙便决定承接前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进度。
新颖的教学方法的确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甚至年轻的实习老师们口中的世界都是孩子们未曾见过的。
当年轻的老师讲述着他们她们精彩的青春,运用最新的教学方法推出新方案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那么,他们她们走之后呢?
这所学校的守护者仍在那里,他们她们不过是一群过客,有了一段记忆和经验。绽放完青春和魅力走后留给孩子们的是新旧教学碰撞后的迷茫。
国家大力支持教育,如今山村小学基本能硬件设施跟县城城市相同,最起码每间教室都有多媒体。物质上的匮乏是弥补了,那么精神上的呢?
那些信息差,那些观念差异,那些教育方法。很多时候,陈熙面对这些有一种深深的无奈感。
教育资源的不均等一直被诟病,陈熙想等科技发展了,资源丰富了,农村的孩子们就会像城市的孩子们一样。
现实是无线wifi覆盖全村,等孩子人手一部手机时,更多刷的是短视频打的是游戏。没有多少孩子知道哪个学习软件更方便更全面。
偌大的村子,除了老师没有人告诉他们学习资源在哪里,知道了也很少愿意查。知识给予的愉悦远没有娱乐让人沉沦的欢乐。
他们她们缺乏学习监督者,或者换句话说,缺乏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所以,从农村里杀出来的孩子多半是高度自律的,高度自律伴随的是周身的孤僻。他她只能跳到合适的圈子才能摆脱孤僻。
对此,陈熙明白,但从未向学生描述差异,从未批判学生的课下娱乐方式。
她专注于课文内容,讲述文学魅力,渗透文化自信,课堂点点滴滴都有真善美的影子。
“教书育人”,“教书”最简单最快捷,“育人”最艰难最耗时。她踏上讲台起,就在努力把握好两者平衡。偶尔失衡,她还是坚定地偏向后者。
毕竟她的老师替她作出过榜样,而她就是受益者。
封控时间多次核酸检测,偶尔停课,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大多数老师会把学习任务传到网上。
“小陈啊,这个怎么转换啊,我转了好多次都不行啊。”张老师遇到手机问题会找年轻的教师,陈熙帮她转换完毕细心地再教了一遍,说回去录个视频发给张老师。
张老师不好意思地微笑,推着老花镜:“年纪大了,学东西总是慢,你们教了我一遍又一遍我总是学不会。”
“哪有?”陈熙轻声细语,两手放在张老师肩头轻揉地给她按摩肩膀:“张老师可是能背完全本《楚辞》,记忆力好着呢。”
“你呀你,”张老师不禁轻笑,取下老花镜,眼里一片浑浊但仍有一丝清明,拍着陈熙的手背笑话道:“就知道说好话哄我。”
“十一假期不回去吗?”
陈熙摇头:“不回了,晕车,现在疫情也不方便。”
“那不跟小郑他们一起去周边玩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