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后段所表达出的内容和大量的情感宣泄,只想留给观众一种思考结果,里子仍是将事件二分化的简单趋向。
对于一个复杂严肃的原始素材,尤其是在现实世界正在进行时的真实事件,影片这样的处理手法值得商榷。
不说与现实的关系,单就这种方法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也让本来更高级的一部作品,自降了几分水准。
所以《药神》在很多影评人的眼中只能被视为半部好片。
电影一定有结束的时候,
但是电影里面的很多东西却可以长存,比如《药神》带给观众的感动与思考。
很多影评人打算用精心的文字写下来,此刻,国内还有无数的网友翘首以盼。
盼望第一批看完电影的观众能够在豆瓣网上给出《我不是药神》这部大家期待已久电影的评价。
很快,短评出现了。
其中点赞数最高的短评就很有意思:““今后都会越来越好吧,希望这一天早点来”口罩成为符号,不是雾霾,而是人性的仪式,结尾竟然看到《辛德勒名单》一样的救赎。通俗感人,影院哭倒一片,立足于现实的社会意义加分,或许《我不是药神》之于中国,就像《摔跤吧爸爸》之于印度吧…能看到就不错。“其实只有一种病:穷病””
“炸裂,哭成狗,从观影体验上看,比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好,导演处女作就这完成度,只能说剧本实在太好。”
“我以为,能够成为经典的艺术作品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其情节或台词等)对过往或者历史有记录,回顾,反思之用(如《现代启示录》《辛德勒名单》)
第二种,(其情节或台词等)具有强大现实意义,对现世情状构成了反思或者推动:《药神》属于这一类。
第三种,(其情节或台词等)对人类世界、物质文明等未来生活进行思考和尝试性的揭示:如《2001太空漫游》。
第四种,其情节或台词等给人以极致美的体验,这种美包括但不仅限于画面和特效,也包括一种情感之美,生命之美,诗学美感,人类信仰之美等:如《泰坦尼克号》《断背山》等
不属于这四类的都不能称之为艺术。由衷的希望国内多一些这样的艺术作品。”
“程勇的选择是伟大的,他不顾自己的前途与利益,仍为那么多付不起药费的病者售药。
在程勇入狱路上,我看到许多白血病患者都聚在路旁,自愿地摘下口罩。我落泪了,我相信,他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回头看我,在选择中总是犹豫不决,总会错失良机。
现在我认识到:有些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内心真实的判断,有些错误并没有那么可怕。”
“生活不容易,真的要好好珍惜,特别是身体。好好爱珍惜你的人,吕受益的妻子,让我看到了爱的坚守,好好珍惜爱你的人,遇见不容易。自己好好的才是对她最大的爱,对她好,用心守护那是最宝贵的爱。钱很重要,所以要好好努力,因为钱能给你带来安全感,生命短袖且漫长。”
“揭露了现实,看了电影感觉主角虽然违反了法律法规,但是救助了许多人。当法律和人命出现矛盾的时候,到底该怎么做,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
………
陆晨也扫了一眼这些评价。
评价可以说是两极分化,普通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的高,但是影评人就相对差点意思了。
比如某影评人的:
“好的电影,应该揭示社会伦理困境,但是,《我不是药神》最终却将这种困境选择变成了一种道德控诉。
药厂无良只想着赚昧心钱,将药品的价格定的那么高,毫不在意患者的生和死。而贩卖非法药物的贩子,却变成了救助病患的英雄。
其实这个逻辑只要认真想一样就是那么的荒谬,到底是谁真正在救治患者?是非法的药贩么?
不,而是导演眼中没有良心和人性的的药厂,是他们花费了数十亿美金研发出来了第一个靶心药物,拯救了千千万万的白血病患者。
而导演呢,仅做的是在利用这个靶心挑拨起来,利用公众的情绪来赚取他们认为的所谓“人性的温暖”。
国产电影,离真正思考我们复杂的世界和生活,还差得远呢。
当然这并不妨碍电影会有超高的票房,赚大把的钱。”
还有:“在这个潮流下来看了这个电影,可能是我对一个评分九点多的电影期待太高了,看完以后很失望,
首先这个电影立意非常好,接地气普及大众,而且感人温暖提现社会实情,但是片长过长,有一些重复冗长,体现的道理明显却不深刻,只有最后几分钟让人感动。”
还有影评人姜林是这么写的,他的标题是《这药能吃,但是一点都不神》。
“陆晨这次可能收手了,《药神》比起《钢琴师》和《楚门的世界》来说,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主流观众在心理上,大致是会排斥社会阴暗面题材的电影。
面对这些电影,他们需要正视整个社会已经被撕裂,铁一般的残酷事实:原来还有另外一个阶层,许多群体,正遭受着非人、不公和就地死亡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