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再三,曹昂还是不甘心就这么灰溜溜的撤军,再加上刘璋也意识到了危险,表态愿意全力配合,终于让曹昂下定了决心,接下了刘封的邀战帖。
两军约定次日清晨,于成都城外的平原上一决高下。
次日清晨,双方大军各自出营,于成都城外布阵。
曹军阵型位于西北,与成都城形成一条线,若是大军有所闪失,可以依托成都遏制左幕军的追击,并绕行成都城东、城北入城,可以算得上是未虑胜先虑败了,这也是司马懿给曹昂提出的建言。
左幕军的阵型则是位于东南,与曹军遥遥相对。
如此列阵,可背靠府水河,使得左翼无虞,不必担心会遭遇联军的骑兵突袭。在骑兵兵力上,联军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要胜过左幕军。
在对面具有骑兵机动优势的情况下打进攻战,无疑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刘封在布阵伊始就做好了准备,他今天要打的是防守反击。
刘封本人坐镇中军,由三千亲卫军护卫左右,陆逊则作为副帅,负责前沿指挥。
大军分为三路,中路先锋为吕蒙,左路先锋为吕岱,右路先锋为文聘,各带本部人马两千人列阵以待。
紧跟在他们之后的,则分别是魏延、黄忠、凌统三将,名为次锋,可实际上,在刘封的计划之中,这一阵才是真正的先锋阵。
刘封今日要打的是防守反击的战术,那上面的一阵自然不是用来进攻,而是专门用来防御的了。
第三阵则是张南、冯习、孙皎、杜彟五部人马,为中阵人马,专门负责当次锋反击撕开对方缺口后,投入战斗,扩大缺口,同时掩护次锋的两翼。
第四阵则是孙策所领的骑兵营,以及甘宁、黄盖两部水军陆战队,担任总预备队,听候刘封、陆逊的命令。
傅彤所部两千人,并赵韪所部编练的七千余人(被抽调补充嫡系后所剩人数)守卫大营,以傅彤为主将,接应出战大军。
另外还有两千人左右的工匠队伍,用以操作各式战争器械。
左幕军全军共计三万七千人,另有九千余人守卫大营。
联军这边也是倾巢而出,也分为三部人马。
其中右翼以曹仁为主将,所领张绣、牛金,常雕,王双等诸将,共计两万人。
中军则为曹昂亲领,包括曹纯、曹休、史涣、等部将校,并张卫所领五千余道兵,合计两万一千余人。
左翼则为成都刘璋军,以庞羲为主将,张任为副将,另有吴懿、吴班、黄权、刘璝、冷苞、杨怀、高沛等诸将,合计兵马最多,为三万四千余人。
联军总计兵力为七万六千余人,是左幕军的两倍有余。
双方列阵完毕,彼此之间相距三里,兵法云三里而阵,就是给双方列阵之后,互相观察对方的兵力部署、阵型弱点的时间。
这一阶段双方距离较远,并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交锋,主要还是以威慑、观察与试探为主。
刘封、曹昂各自登上一个土坡高台,身边亲卫环绕,背后立起来一面帅旗,旁边还有许多各种色彩和型号的小旗,用来下达命令。
列阵完毕之后,前军将士人人披甲,各持兵器,在比较危险的区域还会放置简易的小型拒马,以防范对面骑兵冲击。而后排的士卒则十分轻松,并未披甲,穿着厚实的衣袍,席地而坐,等待主帅的命令。
一声号角过后,先动起来的居然是左幕军。
吕蒙,文聘、吕岱三部人马开始朝着前方缓步进军,而在他们的后方,整整十二架弩炮也开始缓缓随军前进。
在对城墙进行进攻时,配重投石机的杀伤力能达到最大,且射程较远,能够有效的对城头威胁进行精准点名。
可在野战时,配重投石机就显得既累赘笨重,又距离太短了。
配重投石机能够将数百斤的石弹抛射四百米之远,可即便是换上十公斤的石弹,最多也只能抛射个五百米左右。
与之相比,床弩就不一样了。
床弩并非是配重系扭力效果,而是弹力效果,它使用数张巨大的复合弓迭加储能,能够将10公斤重量的铁翎箭发射至一千五百米到两千米左右的距离。
这种床弩依靠弓弦弹力而非配重,因此其效果也与配重投石机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