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9章
当她带着“拾光集”的设计方案走进招标现场时,确实成了全场的“异类”。
左边是主打极简玻璃幕墙的国际建筑事务所,右边是擅长高密度商业综合体的本地设计院。
只有她的展板上,画满了老砖、木梁和向日葵造型的中庭,方案里写着“不推倒一棵老树,不拆一块能修复的旧墙”。
“韩小姐,”招标评审席上,白发苍苍的建筑泰斗陈院士推了推眼镜。
“你方案里提到的‘保留仓库的木桁架’,从结构安全角度,怎么解决现代荷载问题?”
韩灵粹早有准备,她打开平板里的三维模型,指尖划过屏幕上隐蔽的钢结构支撑。
“我们会用Q355钢做暗梁,嵌入木桁架的节点处,既不破坏原始外观,又能承载二层绘本馆的书架重量。就像给老人搭扶手,看不见却能托住重量。”
可质疑声没停。
后排突然有人举手:“你之前只做过软装,凭什么接这么大体量的建筑项目?”
她抬眼看向说话的男人,深吸一口气,把平板转向全场。
“我没有大型建筑经验,但我在这片老街区住了半年。知道花店老板娘每天四点要搬花架,知道面包店的烤箱需要380V的专线,知道孩子们缺一个能跑能笑的中庭。这些不是靠资源能摸清的,是靠每天蹲在巷口看出来的。”
她的话让现场静了几秒,陈院士忽然点头。
“建筑的本质是为人服务,你抓住了核心。但施工难度和成本,得再细化。”
他这么说,基本是已经确定韩灵粹方案了。
别人虽然羡慕,但也没多说什么。
毕竟这件事都是各凭本事。
韩灵粹也以为自己的事业迎来了新的台阶。
没想到。。。。。。
真正的坎,在中标后才到来。
施工队进场第一天,工头就拿着图纸找她。
“韩工,这面老砖墙,表面都酥了,要么全拆了重砌,要么就别用,不然浇筑混凝土时肯定塌。”
韩灵粹跑到工地,蹲在墙根前摸了摸。
砖缝里还嵌着几十年前的草筋,指尖一碰就掉渣。
可这面墙是老居民的念想!
她咬咬牙:“不拆。你给我三天时间,我找方案。”
三天,她几乎没合眼。
白天泡在建筑档案馆,翻出民国时期的施工图纸,发现这面墙用的是“三顺一丁”的砌法,骨子里还结实。
晚上视频时,寻寻举着积木喊“妈妈,搭歪了可以用小方块垫呀”,倒给了她灵感。
她联系到做古建筑修复的师傅,定制了和老砖同材质的“补砖”。
再用糯米灰浆填补酥化的砖缝,最后在墙内侧做了一层50mm厚的纤维水泥板。
既保住了外面的“旧模样”,又筑牢了里面的“新骨架”。
可麻烦接踵而至。
项目进行到第三个月,突然接到通知:
老街区地下发现了清代的排水管网,原定的地基位置要后移3米。
这意味着,她设计的中庭楼梯要重新改,二层的手作工坊面积会缩水,甚至连面包店的预留烟道都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