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停后检查时,那面被重点修复的老砖墙,居然一点渗水都没有。
下沉庭院的排水口,因为照着清代管网的坡度设计,积水比旁边的马路排得还快。
工头拍着她的肩膀说:“韩工,以前我觉得你太死心眼,现在服了,你这设计,是真跟老街区长在一起了。”
项目完工那天,陈院士亲自给她颁奖。
“‘拾光集’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是把老街区的记忆、居民的生活,缝进了钢筋水泥里。这才是我们要的‘有机更新’。”
台下掌声雷动,她看到花店老板娘举着向日葵花束,林晓拿着刚烤好的牛角包。
沈寒星抱着寻寻,轩辕阁在人群里比了个“真棒”的手势。
突然,有人拍她的肩膀,是之前质疑她的本地设计院副总。
“韩工,之前是我狭隘了。你这设计,让我明白建筑不只是图纸,还是人心。”
没过多久,“拾光集”就成了网红打卡地,但来的更多是老居民。
再后来,她接到了国家图书馆分馆的设计邀请,还被聘为建筑学院的客座讲师。
。。。。。。
五年后。
韩灵粹推着行李箱走出首都机场T3航站楼时,午后的阳光正透过玻璃穹顶,在地面织出细碎的光斑。
她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米白色西装,内搭真丝衬衫的领口别着一枚小巧的黄铜向日葵胸针。
那是五年前“拾光集”开幕时,寻寻用黏土捏的半成品,后来被她找工匠做成了饰品。
行李箱的拉杆上还挂着半串风干的薰衣草,是她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做驻地设计师时,邻居老太太送的。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屏幕上跳着“沈寒星”三个字。
那头的声音带着点熟悉的急促。
“灵粹,你落地没?”
韩灵粹失笑,“你倒是真及时,我刚出机场。‘
沈寒星松口气,”江湖救急。”
韩灵粹愣了一下,随后调查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