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向韩爌在财经委的副手、户部尚书毕自严,要求道:
“户部在战时必须配合后勤部,准备足够的军费和物资。”
“若有临时需要,还要增加军费。”
大明的财政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毕自严能勉强实现收支平衡,已经竭尽全力。
户部根本没有余钱支撑战争,就连这次辽东战事,都是皇帝逼着山西商人出钱。
听到袁可立这个要求,毕自严顿时叫苦道:
“户部的钱随用随支,根本没有余钱。”
“尤其是现在正处于青黄不接之时,去哪里筹集军费和物资?”
袁可立态度强硬道:
“哪里筹集本官不管,但是前线的物资不能缺。”
“还有,山西商人能出钱,其他地方的商人就不出吗?”
“以辽东土地券为抵押,发行战争债券。”
“筹到钱是你的功劳,筹不到钱就是你的责任。”
按皇帝的提点给出一个办法,袁可立逼着毕自严立下军令状。
然后又盯着司农寺卿翟凤翀,要求他检查仓库,解决粮草问题。
这些事都是后勤部负责,户部和司农寺只需要划拨钱财和物资,后勤部调集运输部队,把它们发到前线去。
同样的还有装备部,需要联合工部、少府寺、内府监生产武器,通过后勤部运到前线去。
他们的任务同样很重,因为火器化的军队,非常依赖后勤。
以前大明的武器只是由装备集团和兵器集团生产,现在进入战时状态,袁可立要求朝廷掌握的工厂都要生产武器。并且要动员民间工厂,生产一些零件和军需品。
各种装备标准,都被全行业推广开。所有大明工厂,都要有生产军需品的能力。
都察院被要求严格监察,如果出现问题,还要追究监察御史的责任。
刑部、大理院、卫尉寺同样被安排了任务,要求严格执法,防止出现动乱。
吏部被要求负责考功,把不合格的官员拿下去。
如此种种,大明朝廷的力量,都被袁可立调动,配合辽东之战。
为了这一战的胜利,他和孙承宗一样,都是拼尽全力。
——
李凤翔看着这些,回去后告知皇帝,朱由检满意道:
“袁可立是有能力的,是一个尽心尽职的大臣。”
“派御医过去照看着,别像张梦鲸一样累倒了。”
“现在的大明朝廷,可离不了袁可立!”
这番话是赞扬,同时也是事实。
朱由检这几年之所以放手调整朝堂,就是因为他取得了袁可立的全面支持,并且用这个人帮自己掌军。
只要军队不乱,他就有信心镇压一切乱子。做起事情的时候,自然非常有底气。
首辅不合格可以再换,九卿不称职可以廷推。唯有袁可立的枢密同知之位,朱由检找不到谁替代。
孙承宗、朱燮元、杨嗣昌等人各有不足,无法在这时取代袁可立。
朱由检对他如此放权,也是信任他的能力,并希望这位老臣立功,有机会成为紫阁功臣:
『现在,就看孙承宗打得怎么样了。』
『希望他不要像天启五年那样,拿出一场柳河之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