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季笑着点头。
赵祯笑问道:“那服役的事情怎么说?”
寇季直言道:“朝廷可以无偿将地给贫寒的百姓,但是贫寒百姓家中必须出一个丁,每年为朝廷服役十个月。
朝廷具体让他们修桥补路,还是到辽地八府、西夏五府、青塘六府、大理四府、交趾府种地、放牧,都可以。
具体的可以根据他们所需的田产的数量、价值,设定服役年限。
若是在我大宋腹地修桥补路,亦或者做其他的,不用带家眷。
若是去辽地、西夏、青塘、大理、交趾,可以允许他们带上家眷。
此外,还可以根据他们种地时候的产出多寡,增添或者减少相应的服役年限。
若是有人在这几处地方落户,可以将他们在大宋腹地的田地,置换成他们服役的地方的田产。
此举可以保证朝廷手里除了常平仓的存粮外,还能多几处存储粮食的巨大粮仓。
如此一来,朝廷根本不用再担心地方上受灾以后粮价暴涨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此举可以逐渐的从中原腹地抽调人口去一些地广人稀的地方。
到时候地方上对田产的许久量会减少。
地广人稀的地方会逐渐的繁华起来,不仅能为朝廷提供巨大的产出,也能提高朝廷对地方上的掌控。”
赵祯仔细的听取了寇季的话以后,忍不住长长的感慨了一声,“此二策乃是我大宋的百年国策啊。”,!
>所以文官们绝对不会愚蠢的在朝堂上提其此事。
朝野上下唯一的反对声音,就是吕夷简。
吕夷简在看过了朝廷订立的新商律以后,果断向朝廷上书,直言重商是取祸之道。
他的言论得到了一部分读书人的响应。
但是赵祯和寇季都没有搭理他。
因为赵祯和寇季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在商律投出去以后,没有引起巨大的变动以后,寇季和赵祯二人就缩在了宫里研究起了田地分配问题。
资事堂内。
赵祯抚摸着下巴上的短须对寇季道:“四哥,此次变动,朝廷处置的豪门大户多不胜数,清查出的田亩更是多不胜数。
如今历时大半年,各地清查出的田亩数量已经出来了,现在该考虑如何将这些田产分配到百姓手里。
直接给贫寒的百姓分地,其他的百姓恐怕不会答应。”
寇季赞同的点点头,“不患寡而患不均,直接将地分给贫寒百姓的话,其他的百姓肯定会闹事。
到时候民怨沸腾,我们即便是有重兵在手,也不好处置此事。
而且,不劳而获也容易让百姓们生出轻视心。”
赵祯点着头道:“四哥说的在理,四哥有什么好办法将地分给贫寒百姓,又不让他们生怨?”
寇季并没有回答,反而问道:“官家觉得呢?”
赵祯沉吟着道:“朕觉得可以将这些田产当成留在大宋腹地的将士们的奖赏,分出去。亦或者当成各地蒙学学童的奖励,发下去。”
寇季沉吟了一番,摇头道:“不妥……官家出口成宪,若是将这些良田当成奖励发下去,很容易成为永例。
一旦田分完了,那将士们和百姓们恐怕要闹事。
而且,如此分田的话,田只会分到一小部分人手里。
不会让大部分的贫寒百姓受益。
更重要的是,他们拿到手里容易,败的也容易。”
赵祯皱眉道:“那四哥觉得,该如何分配?”
寇季坦言道:“臣此前就思量过此事,如今也算是有了一点头绪。臣有两个法子,一个是借助钱庄借贷,一个是服役。”
赵祯挑起眉头,看着寇季,“怎么个借贷法?又怎么个服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