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钱财上的照顾,就算了。
他们一个个能活到服役结束的年纪,钱财恐怕都从战场上捞足了。
一些有官有爵的,可以就近安置在地方上的军务衙门。
弥补一下地方军务衙门战斗力缺失的弊端。
地方兵马消减的问题,不能着急,更不能大张旗鼓的去做,容易生变。
虽说朝廷养一群闲人,会徒增耗费,但朝廷耗费得起。
如今的朝廷不缺那三瓜两枣。
所以消减改为调任。
抽调地方上一成的兵马,调往边陲充任守卒,亦或者农垦兵。
愿意去的,保留军籍,给予优待。
不愿意去的,以不从军令,开革出去,并且焚毁其从军期间的一切卷宗。
大宋军制最后一条,他们不用遵守。
地方上的兵马最好用五年时间裁撤,裁撤到五成即可。
虽说还有两成闲人。
但做事不能做绝,必须留有余地。”
寇季思量再三,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赵祯补充道:“不愿意去边陲述职,只想待在中原腹地享福的,朕也用不着他们。他们被开革以后,以后就不用再录用了。
朕对不愿意为朕赴死的人没多少信心。
录用他们,朕后背发凉。”
欧阳修、范仲淹和杨文广对视了一眼。
欧阳修和范仲淹神色有些凝重。
范仲淹迟疑着道:“官家,会不会牵连其家人。”
赵祯摇头,“他们只是不愿意为朕赴死,又不是不愿意为朕所用,也不是不忠,朕怎么可能牵连其家人?
此事止步于他们本人,不做牵连,更不立明文。
当成一个隐性的规矩即可。”
欧阳修和范仲淹齐齐松了一口气。
他们还真怕赵祯脑袋一热,牵连到那些不愿意去边陲服役的地方兵家人身上。
那样的话,打击面太广了。
不利于朝廷发展。
欧阳修、范仲淹、杨文广三人将棘手的政务抛出来商量过以后,又跟赵祯、寇季上奏了一些地方上的琐碎。
几个人就地方上奏上来的奏疏,商量了一下处理的办法。
一直到了午后。
欧阳修、范仲淹、杨文广三人抱着寇季和赵祯批阅过的奏疏,往议事堂外走去。
临出门的时候,寇季突然叫住了杨文广。
“狄青到了何处?几个月了,还不见他回京述职,他是不是觉得自己翅膀硬了?”
寇季有些不满的询问杨文广。
王德用接受辽地军务的奏疏都已经送到赵祯和寇季案头三个多月了,还是不见狄青回京述职。
其他人碍于寇季的面子,不好提此事。
但寇季不能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寇季可以护得了狄青一时,但护不了狄青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