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沉声道:“十三本了!从您找上学生,到如今,学生署名和没署名的书,已经著了十三本了!”
寇季笑着道:“帮你扬名立万,不好吗?”
苏洵苦着脸道:“我又不是神仙,短短几个月,怎么可能写出那么多书?最关键的是,学生和包拯共同署名的那本《桃花源》传到了蜀中以后,被我爹瞧见。
我爹还来信问我,什么时候变成了大儒了,居然能写出如此深奥的东西。”
寇季不以为然的道:“你处理政务之余,闷头苦读,自然会有所收获。深奥一点也属于平常。”
苏洵咬着牙道:“若是学生自己,学生也就认了。有事弟子服其劳,谁让学生是您的学生呢。
但景先才九岁,就著出了三本书了,算上您刚刚写名字的这本,已经四本了,是不是太夸张了?
还有小儿苏轼,不到六岁,就著出了一本书,简直骇人听闻。
您折腾学生,学生认了,您能不能放过小儿。”
寇季瞥了苏洵一眼,义正言辞的道:“你刚也说了,有事弟子服其劳,你是我学生,难道景先和苏轼就不是我学生了?
我寇季的学生,自然与众不同。
三岁识字,四岁吟诗,五岁出口成篇,六岁著一本书也很寻常嘛。”
苏洵张嘴要反驳,就听寇季又道:“再说了,苏轼神童之名,又不是我出去炫耀的,是他自己出去炫耀的,你还时不时拉着自己儿子出去跟别人的儿子比较。
以至于苏轼六岁之龄,就已经闻名汴京城。
他的名声,是你铸就的。
我只不过是借着他名声让他出一本书而已。”
苏洵被寇季说的哑口无言。
寇季瞥着苏洵继续道:“你也不用想太多,大家都在著书,你儿子著一两本,没人会在意。”
说话间,寇季又拿出了一本书,随手在上面挥毫,写下了‘寇准’二字,然后在苏洵惊愕的眼神中,一脸淡然的道:“你看看,我祖父都著了三十六本了。”
苏洵强压下心头的惊愕,盯着寇季沉声道:“没人会信的。”
寇季笑着道:“别人信不信我不在乎。只要买书的人发现里面的学问是真的,并却学了里面的学问,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旨在传播学问,而非扬名立万。”
苏洵咬牙道:“此事若是被载入史册,会被人笑话的。”
寇季失笑道:“学了我传授的学问,还笑话我?你觉得可能吗?就算后世子孙对我传播的学问存在疑虑,只要他们学了我的学问,就是我的门徒。
他们不仅不能笑话我、辱骂我,还得用冷猪头将我供起来,称呼我一声先师。”
苏洵道:“如此行径,非君子所为。”
寇季哈哈大笑,“朝堂上哪里有什么君子?若是有人以为朝堂上有君子,那他就是天底下最大的蠢蛋。”
大笑过后,寇季又拿出两本书,塞给了苏洵,脸上充满了欣慰的神色。,!
p;此前我们翻译大食医术的时候,就因为我们不懂医术,所以翻译出的书籍有许多偏差。
法医馆的人为了补全那些偏差,治死了足足百人。
所以我想在百行百业都挑选一些人学习大食文,然后让他们去翻译跟他们相关的书籍。”
包拯沉吟道:“以先生的地位,挑选一些人学习大食文还不容易?”
寇季直言道:“选出的人不仅要学习大食文,更重要的是要对天地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要有一定的学问。”
包拯一愣,仔细思量了一下寇季的话以后,开口道:“先生是怕选出的那些人涉世未深,对天地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被大食书籍中的一些教派书籍所影响?”
寇季点头。
“黑汗王格格巫此前进入到我大宋,准备在我大宋传教,但是被我挡在了门外。若是我大宋人在翻译大食书籍的过程中,被其教义所影响,在我大宋大肆宣扬,那我就成了一个笑话了。”
包拯并没有询问寇季为何将格格巫传承的宗教挡在了大宋之外,他盯着寇季道:“大食人只是将那些教派的书籍夹杂在其他书籍中,并没有将那些教派传扬的内容写在其他书籍中。
所以先生只要派人分门别类,就能解决此事。”
寇季感叹道:“不只是教派,还有一些大食书籍中的学问,太过匪夷所思,一般人很难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