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汉贵女 > 第331章 东山1(第3页)

第331章 东山1(第3页)

只是一种‘特产’,说不定就蕴含了极大的价值!

而像罗马这样已经有了相当人类文明的地区,产出只会更丰富!就算商队错过了一些东西,带回来的好东西也不会少。

“有许多罗马先贤的书籍,另有一些罗马的花木、稻麦、蔬果种子、幼苗…”陈嫣说起这些的时候,心里已经在算计着如何开发出这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了。

书籍首先要进行翻译…她自己并不懂此时罗马使用的拉丁文,而在这个时代想进行这方面的学习也非常困难。直到三四年前,海运号在西亚那一块搞到了不少希腊、罗马奴隶,其中甚至有一些知识分子,这才有了转机。

这些人被送到了不夜,除开死在路上的,也有几十个人,其中学者十几个…都是战争沦为奴隶的,原本他们能成为学者,至少都是自由民阶层了。

这些学者,以及其他奴隶中有语言天分的,在路上通过海运号雇佣的中亚‘舌人’,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汉话。来到不夜以后,继续进行语言上面的教导,如今大多数都能说汉话、用汉字了,至少日常交流和书写没问题。个别厉害的甚至和一般的大汉读书人没什么两样,只是口音什么的可以听出是外国人,但是无伤大雅。

这些人可是陈嫣的宝贝!一方面,日后还有从罗马来的学者、工匠等陈嫣需要的人才,就得靠他们教学语言了。另一方面,翻译希腊罗马的书籍,也得靠这些人。

当然,陈嫣也有打算让汉人向他们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字,现在正在做呢!只不过除了海运号的人以外,一般人对于学习这个兴趣真的不大。学这个花费的精力多,有这个时间不如去学点儿别的,得到的回报可能更多。

无法,陈嫣只能让一些年轻的奴婢去学,这些人自然是陈嫣说什么就是什么。

陈嫣自己也有学习,只是学的非常不顺利,她本来就对‘外语’有阴影啊…只能说,陈嫣最近有一搭没一搭学着,总算没有完全放弃。

刘彻听陈嫣说这些,本没有将其当回事,听起来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有些植物的种子、幼苗还真不能小看!他这个时候就想起了陈嫣弄的棉花!

此时,距离棉布出现在大汉不超过十年,棉花也是差不多的,而棉花真正成规模经营,更是时间很短。然而就是短短几年功夫,棉花却有了席卷之势。

整个齐地在陈嫣的影响下,大量的田地都种上了棉花。事实上,如果不是为了保证粮食供应,说不定棉田会更多!毕竟只要不傻的,都能算出棉田比粮田要赚钱!或许自耕农、小地主还要考虑自家吃饭的问题而种粮,但对于大地主来说,逐利是必然了,这事儿根本没得考虑啊!

而这股种棉花的风潮还在迅速南下,在徐州、扬州不少郡县都扎下根来了!如今青、徐、扬三州最好的生意之一就是种棉花,基本上是产多少就能卖多少。今年的棉花才收上去呢,棉花商人就来下来年棉花的定金了!

在这上面也是陈嫣开了个头,当年她最开始在收蚕丝等生意上用上了给定金的策略,大家不得已,也只能跟进,不然的话就绝对竞争不过她了。不过真的用上给定金的策略后,他们也渐渐体会到了这一招的好处。比如,定金在降低了生产者的风险之后,其实也降低了他们的风险,还让他们对来年的供应量有了更具体的预估。

另外,这也算是给生意制造了一个并不算低的资本门槛,出不起定金的商人,基本上就被拦在门槛外面了…而这对于事先已经占好位置的商人来说就很安逸了。

在这上面,人类也是逃不过‘真香定律’的。

后来,这种下定金的方式延续到了不少领域。而且现在的棉花供需就是典型的供不应求,为了收到更多的棉花,保证不会被别人抢走自己的‘供应商’,下定金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徐州、扬州这些地区,非常有意思。一方面整体来看是地广人稀,应该不存在人地矛盾。如果不考虑到越南方的地区发展程度越低这个问题,他们可以说是过的很舒服了,至少比中原地区的农夫过的舒服。

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徐州、扬州其实是地少人多的代表。

这是因为这些州看起来地盘非常大,然而实际上已经开发的地区很小!绝大多数人都聚居在极小的、已经开发的比较成熟的地区,这样看来,人均耕地就很有限了,特别是更南方的扬州,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之前做甘蔗种植园的时候,因为甘蔗利益的推动,北边的有钱人和南边一小部分土皇帝联手推了一波甘蔗园,开发了一批未开发的土地。土地开发之后就想办法弄人过来种甘蔗,一般都是奴隶和破产农民。

然而奴隶和破产农民始终是少数,这些人还在本地居民身上想办法。相比起背井离乡的中原地区百姓,雇佣本地百姓是既经济又容易进行的操作。

甘蔗种植园已经将这一波人口吸纳地差不多了…毕竟是公元前的西汉,人口规模就摆在那里,也不能要求太多了。

而现在又引入了棉花…这个时候大家发现,难受的不是没有赚钱的生意,而是明明有赚钱的生意,却偏偏缺人!

说实话,如果不是这个问题,棉花在南方的席卷之势会更加夺人眼球。

而对于南方的甘蔗种植园也好,棉花园也罢,朝廷都是支持的,甚至会帮助经营者们弄到更多的人过去种甘蔗、种棉花,这个过程中甚至有不少并不那么光明的手段,带有胁迫性质的南下早就不是新闻了!

朝廷之所以这样做,也不是为了帮商人,朝廷是为了帮自己——这几年加税严重,破产农户已经很不少了,有甘蔗种植园和棉花园这个泄洪区,吸纳破产农户,让他们有个去处,有一条路可走,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是有很大好处的。

而且甘蔗田、棉花田都是立足于土地的农业生产,每年产生的赋税也是一点儿不少地上交了的(这个时候的商税简直不值一提,国家不重视,收取的比例很低,农税占据了绝对的主力)。

开发南方的土地,这就等于是扩大税源啊!这对于朝廷来说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过去,中原地区开发南方的动力不足,就算是朝廷想要南方的生地变熟地,也不可能搞强买强卖。现在受利益驱使,商人、贵族们不少都自己花钱去开发南方了,国家自然是乐于配合着做点小工作的。

更何况也不白做,给自家的棉田、甘蔗田弄到了人,经营者也会投桃报李。朝廷本身能不能得到这份好处是说不定的,但对于经手的官吏来说,他们是吃饱了!说句不好听的,这样甚至动力更足!

另外,也说不清楚是好是坏的一个影响,奴隶贸易更繁盛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