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炜和严讷对视了一眼,本来他俩也想积极的推选一人,以做臂助。
可是在徐阶和李春芳接连推荐之后,他俩才蓦然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什么值得信任和值得推荐的政治盟友。
而且由于他俩的升迁还是靠为嘉靖皇帝写青词,才获得的青睐,被嘉靖皇帝拔擢到了内阁里面充数。
所以在比起根基深厚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徐阶,以及同样是靠写青词平步青云,但又是状元之才,出身跟脚又在裕王府的李春芳。
他俩加起来都不如人家的小腿粗,而且这段时间以来,嘉靖皇帝对青词需要也不如以往那么的旺盛。
所以有时候他俩在内阁之中就显得异常尴尬,不过万幸的是,不管是闭关的嘉靖皇帝,还是现在监国的裕王爷,对他俩也都没有过高的期望。
因此袁炜和严讷也是有各自的自知之明,他俩明白自己是属于那种没有根基的内阁大学士,一旦权力核心发生突然的变动,他俩百分百是要被清理出局,给别人腾位置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袁炜和严讷,自然也不会自作聪明的瞎推荐人,以影响朱载坖的观感。
袁炜和严讷两人齐齐一拜,“臣等以为徐阁老和李阁老两人推荐的人选,不管是张居正,还是高拱都极好。所以臣等二人没有其他可推荐之人。”
朱载坖淡淡的嗯了一下,“两位先生所言极是,张居正和高拱都曾是本王府中的侍读先生,此二人的品行能力,孤也是非常认可的。”
“但南京的位置只有一个,孤不可能让他俩同时而去,所以,还必须得有个决断。这样吧,内阁准备一下,过几天赶在冬至之前,召集六部百官公布朝廷设置南京内阁大学士兼南直隶总督的决策。到时候,孤再请示陛下圣裁。”
徐阶等人听到朱载坖这句话后,也都不由遗憾的松了口气。
但与此同时,朱载坖也没有结束这次的谈话。
朱载坖道:“既然决意要在南京设置内阁大学士兼任南直隶总督的职位,那么胡宗宪之后的浙直总督自然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在胡宗宪传任京师兵部尚书之后,赵贞吉自然也不用继任提拔为浙直总督,以影响南京方面的行政管理。因此关于赵贞吉的新任命,诸位先生有何看法?”
徐阶和李春芳等人也思索了一下。
怎么把赵贞吉给忘了呢?
要知道当初的赵贞吉可是跟李春芳一起安排到了裕王府那边任职的,现在李春芳贵为内阁次辅,赵贞吉却只是一个地方巡抚。
虽说人生的际遇各有不同,也不能简单的相互比较,但是赵贞吉在浙江这些年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的,人家作为胡宗宪的副手,也为东南剿倭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在要变更南京乃至整个南方地区的行政体系,赵贞吉肯定也不能再留在东南了。
要不然他在那里的位置,不就尴尬了吗?
而且他还是裕王府的旧人,于情于理,也不能冷落处置的。
是必须给人家安排个好位置。
这时候铁了心要送高拱去南京的李春芳,他对着朱载坖又是一拜道:“臣以为可暂将升任赵贞吉为右都御史,让其熟悉一段时间朝廷的事务,待到合适机会,再做他任。”
李春芳的这句话虽然没点明这个“他任”到底是什么任,但在场之人都不是傻子。
所有人都清楚高拱不管去不去南京,他在礼部尚书的位置上都不会太久,这个时候李春芳推了赵贞吉一把,无疑就是为了加速朱载坖或嘉靖皇帝的决策。
让他们尽快决定高拱的去留,同时他也能获得赵贞吉的友谊。
毕竟追忆起往昔,两人可是一同到了裕王府,这样的缘分和情谊,在加上现在李春芳临门一脚的鼎力相助。
将来的赵贞吉若也从礼部尚书的任上扶摇直上到了内阁,他岂能不会与李春芳站在一个立场,成为李春芳在内阁之中的臂助?
所以,李春芳的这个提议,简直就是一个无比高明的阳谋。
不仅让徐阶等人挑不出错来,就连坐在上面的朱载坖也忍不住暗自赞叹。
果然在原来历史时刻之中能做首辅的人,在这个历史已经发生变动的时空里,照样也没有失去半分的政治水准!
而且朱载坖也一直担心李春芳和高拱在将来的政治格局之中发生激烈冲突。
如果真的能让李春芳作为一个稳定且富有手段的内阁首辅,帮朱载坖解决一些前期的执政问题,那么这也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可若是让他和高拱发生了宿命般的碰撞,导致朝野内外纷争不断,内斗不止,这无论是对朱载坖而言,还是对大明而言,都不能算是好事。
因为后面的大臣可都是会学习前辈的。
所以严格的论起来,大明朝的党争,其实就是源于嘉靖朝的严党与清流之间的斗争。
他们以为自己斗倒对方之后,大明就可以按照他们各自理想的形态发展出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大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