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对外宣称卢志病重,将传位于孙儿卢景,由夏侯衍摄政;同时放出风声,言汉中内部不稳,部分将领欲降晋以求富贵。
其二,遣使赴长安,递交降表,言愿献汉中地图、户籍册籍,并请派官接管南郑。使者乃一名与卢志容貌相似之老仆,易容化妆,代为主公签署文书。
其三,暗中调集屯卫军精锐两万,分为三部:一部由薛兴起兵佯攻陇西,吸引晋军西顾;一部由李盛屯于斜谷口,随时准备阻截援军;主力则由卢志亲率,秘密东进,取道子午谷,直扑长安!
此计极为凶险。子午谷道全长八百余里,悬崖峭壁,古称“鬼途”。当年魏延曾请诸葛亮由此出兵,终因太过艰险而未行。然卢志算准一点:司马颖既以为汉中将降,必放松戒备,尤其不会料到敌军敢走此绝路。
六月初七,大雨倾盆。卢志披蓑戴笠,立于褒中誓师台,面对全军将士,声如洪钟:“今我等所行之路,非为攻城略地,乃为斩断祸根!司马颖一日不死,汉中永无宁日!此战若成,则西北可定;若败,则我卢志愿以身殉土,不负先祖忠魂!”
言毕,拔剑断发,抛入江流。将士无不泣下,齐呼:“愿随主公赴死!”
大军随即开拔。沿途百姓自发供饭送水,老妪跪于道旁,捧出家中最后半袋糙米;孩童攀上山崖,遥望队伍远去,放声高唱那首流传已久的童谣。
七月十五,部队抵达子午谷深处。粮草已耗去大半,骡马倒毙无数,士卒脚底磨烂,血染草鞋。然无人退缩。每至险隘,卢志必亲扶伤员前行,夜宿岩穴,与士卒同食野菜汤。
二十日,前锋传来捷报:长安守军果然懈怠,仅留五千疲兵驻防,主力悉数调往陇西防备薛兴。更妙者,司马颖因疑心日重,竟将张茂囚禁,自掌兵权,致内部混乱。
二十三日夜,卢志率军突袭霸上,趁守军换岗之际,一举破营。次日凌晨,兵临长安城下。
城内大震。司马颖仓促组织抵抗,然兵力分散,调度失灵。卢志并不急于攻城,反而命人四处张贴檄文,历数其十大罪状:欺君罔上、屠戮忠良、穷兵黩武、残害百姓……末尾写道:“昔项羽放杀义帝,天下共讨之;今司马颖弑君篡政,神人共愤!吾奉天讨逆,非争疆土,乃清君侧也!”
檄文一出,城中震动。百姓久苦暴政,纷纷响应。二十六日,城南守将开城投降。卢志整军入城,严禁劫掠,安抚居民,释放狱中囚徒,开仓赈济饥民。
司马颖率残部退守未央宫,负隅顽抗。卢志围而不攻,遣人传话:“昔你在洛阳悬赏购我头颅,今我入长安,却未伤你一族。若肯束手就擒,可保性命,送往蜀中安置。”
司马颖怒骂不从,终夜自焚于宫中,灰烬中仅余半块玉玺。
八月初一,卢志登未央宫前殿,召集百官,宣布废除“承康”伪号,恢复建兴年号,并上表天下:“自今以后,凡晋室忠臣、四方义士,皆可共议国是,择贤而立,以安天下。”
又派人护送司马柬归乡养老,赐田百顷,终身供养。
消息传至荆州、凉州、巴蜀,各地震动。许多原属晋廷的郡守纷纷遣使通好,愿奉卢志为盟主。鲜卑拓跋部亦遣使致意,愿结姻亲。就连远在交州的士燮后人,也送来南海明珠一对,称“久慕仁德,愿效赤心”。
然而,卢志并未称帝。
他在长安停留不足一月,便留下五千屯卫军维持秩序,自己率主力班师南郑。临行前,于太庙遗址设坛祭天,焚香告祖:“志不敢僭越,惟愿做汉家守陵人。若有后世英主崛起,承我今日之基业,续我未竟之志,则吾死而无憾。”
九月十九,大军凯旋。南郑百姓夹道相迎,万人空巷。卢志乘素车入城,不奏凯歌,唯令士卒抬回三百具阵亡将士棺木,一一安葬于归魂园侧。
自此,北方十年无大战。
卢志晚年益发清简,居所不过三间茅屋,饮食唯菜羹粗饭。他主持编纂《汉中志》,收录迁徙始末、政令沿革、人物列传,亲撰序言曰:“国有史,家有谱,民有记。忘前者,不足以图将来。”
建兴六十二年冬,卢志病卧不起。临终前,召子孙至榻前,握孙儿卢景手曰:“吾一生所惧者,非刀兵,非饥馑,乃后人忘本也。记住,我们不是为了活着而回家,是为了记住为何而活。”
言毕,安然合目,享年八十有三。
举国哀悼,三日不举烟火。百姓自发剪发结缟,环绕归魂园痛哭。朝廷追谥曰“文贞公”,配享武侯祠,与诸葛亮相对而立。
百年之后,有史官评曰:“卢志处衰季之世,挽狂澜于既倒,存汉脉于将绝。不称尊号而德被四方,不行霸道而威震天下。其功不在伊尹、周公之下,可谓乱世之仁臣,复兴之先驱也。”
而那首童谣,依旧在秦岭南北传唱:
“秦岭高兮路漫漫,
卢公引我过千山。
抛却黄尘归锦水,
从此不作异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