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踏入咸阳城时,却被一群黑衣人悄然跟踪。当晚,其居所遭劫,竹简被盗,本人重伤昏迷。幸得影卫巡逻及时发现,将其救回,并顺藤摸瓜擒获盗贼三人。审讯之下,竟牵出一条惊人线索:幕后主使竟是原赵高党羽、现任少府属官胡安,此人表面恭顺,实则暗中结交旧部,意图重建“黑册”系统,以控制朝局。
更令人震惊的是,胡安供认:“有人许我黄金千斤,只要毁掉那部竹简,并散布谣言,说李念借新政蛊惑人心,实为篡位铺路。”
“谁?”李念亲自提审,“是谁指使你?”
胡安冷笑:“你不会想到的……他是你最信任的人之一。”
话音未落,一口黑血喷出,当场气绝??舌下藏毒。
此案震动朝野。李念立即下令封锁消息,同时启动影卫最高级别警戒。他明白,赵高虽死,但其制造恐惧、扭曲真相的手段已被继承。如今有人企图用同样的方式对付他,说明敌人并未消失,只是换了面孔。
他连夜召见王翦之孙王昭??现任影卫统领,沉声道:“从今日起,所有接近我的人,无论官职高低,皆需经过三重背景核查。另外,查一查最近半年内,哪些大臣频繁接触外国使节,尤其是那些曾反对‘舆论监察制’的。”
三日后,线索指向一人:御史大夫冯劫。
此人乃秦国老臣,素以刚正著称,曾在赵高案中力主严惩,一度被视为新政盟友。但他近来屡次上书,批评“万民问政大会”有损朝廷体面,称“匹夫妄议国政,乃乱阶也”。更可疑的是,其子冯茂曾任北地郡丞,去年莫名调回咸阳,却未授实职,反而频繁出入胡商家宅。
李念不动声色,命人伪造一份“李念密信”,声称将在下次“问政大会”上公布“十大误国元老名单”,冯劫名列榜首。信件通过一名已被策反的仆役流入冯府。
不出五日,异动发生。
冯劫突然称病告假,闭门谢客。其子冯茂则秘密会见匈奴细作,承诺提供“影卫内部运作规程”以换取庇护,并计划在冬至大会时制造混乱,嫁祸于李念支持者,引发骚乱。
影卫全程监听,证据确凿。
李念却没有立即揭发。他知道,冯劫代表的是一股更深层的力量??那些真正信奉“君权神授、庶民不可干政”的传统贵族。他们不似赵高般贪婪卑劣,却更加危险:因为他们真心相信,限制言论、压制民声,才是维护社稷稳定的正道。
若贸然诛之,必遭士林非议,反损新政声誉。
于是,他再次设局。
他请始皇下诏,宣布将在冬至“万民问政大会”上试行“政策公投制”:针对三项争议新政??废除贵族免税特权、推行全民义务兵役、开放边境互市??允许到场代表举木牌表决,结果虽不具强制效力,但将作为明年施政参考。
消息传出,朝中保守派群情激愤。冯劫竟抱病上书,痛陈“民意不可恃,乱世皆由此起”,并引用古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李念抓住这一破绽,在《秦声报》发表长文《论“不可使知之”的危害》,列举春秋战国以来因隐瞒真相而导致的政变、叛乱、外侵案例,质问:“若百姓不知国事,如何共赴国难?若士人不敢直言,如何避免昏君误国?”
文章引发巨大反响。数十份地方报纸转载,数百名太学生联名上书支持“知情权”。就连一向沉默的军方将领也陆续发声,陇西将军蒙毅写道:“我军将士多出身寒门,若国家不让他们说话,他们为何要流血?”
舆论之势,如江河奔涌。
冬至当日,长安宫前广场人山人海。一万两千名各地推选的代表齐聚于此,手持白、红、黑三色木牌,分别代表赞成、反对、弃权。三公九卿列席高台,始皇亲自主持。
议题逐一展开。
当“废除贵族免税”一项表决时,全场三分之二举起白牌。冯劫坐在角落,面色铁青。
紧接着,李念走上台前,宣布最后一项特别议程:“据影卫查明,近有大臣勾结外敌,意图破坏本次大会,制造动乱,嫁祸新政。现有人证物证俱全,是否应予公开审理?”
民众齐呼:“当审!当审!”
始皇点头,传唤证人。
先是被俘匈奴细作出庭指认冯茂;继而是冯府仆役陈述传递密信过程;最后,影卫呈上冯劫亲笔信件复印件,上面赫然写着:“待大会混乱之际,可奏请陛下废除问政之制,重申‘尊卑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