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市民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很快就募集到1亿元法币善款。
当年3月,这笔捐款在瑞士购买了奶粉、香肠、咖啡、黄油和果酱等食品,连同金陵当地特产一起,分装成4个大包裹辗转寄给了拉贝。
从1948年6月到1949年4月,金陵人民每个月都给拉贝寄一包食品。
这些食品挽救了陷入绝境的拉贝,他给金陵市民回信:
你们的善良给了我继续活下去的勇气,我想念那片土地。
厄休拉开始娓娓地讲述,当年拉贝回国信守了承诺,向德国当局通报了鬼子的暴行,却因此被盖世太保逮捕。
尽管拉贝被保释了出来,却被要求自此不得就金陵的暴行进行演讲,谈论和写作。
一直到1996年,张纯如在华盛顿国家图书馆整理资料时,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
拉贝带着金陵牧师马吉记录着鬼子暴行的胶片返回德国,要以党员的身份觐见戈林和希特勒,向世界揭发暴行,怎么会从此杳无音讯呢?
由此她通过大使馆寻访到了拉贝的孙女厄休拉,通过交谈、劝说,这才使得尘封了近60年的日记重见天日。
张纯如花了15个小时将所有日记影印下来,一份寄送到国内作为证据,一份送到纽约举行了面向世界的发布会。
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这份几乎是铁证一般直指鬼子暴行的《拉贝日记》的问世。
历史总是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刘伊妃在张纯如的手记中看到是一回事,但经过这位当事人亲身讲述又是另一种极逼真的感受。
历史缝隙里这些相濡以沫的微光,正如博物馆展柜里那盏千疮百孔的马灯,纵然玻璃破碎、铜锈斑驳,却永远封印着照亮过至暗时刻的温暖。
在黑暗的历史之外,拉贝和金陵市民的将心比心和知恩图报,都给予了她很多人性的力量。
包括这部电影的导演路宽,这样的面对面交谈,也赋予他更多更细腻的情感和笔触,化作镜头语言讲述给观众。
中午11点,一行人来到了柏林西郊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墓园。
拉贝的墓地这会儿还很简陋,在一株柏树下用四方的水泥砌出方形,没有墓碑和墓志铭,遑论铜像。
只有木牌上简单地记叙了两行文字:
约翰-拉贝,1882。11。23—1950。01。05
小刘看得心下恻恻,踮起脚尖悄声在路老板耳边低语:“我们能资助他们一家吗?起码修一座像样的墓碑。”
“嗯,我和金陵方面沟通过了,这是必要的。”
事实上,后世2013年金陵给拉贝修建的纪念墓园就会落成,墓碑用金陵的雨花石凿制,堆满了来自中国的竹子、梅花、菊花。
后世口罩期间,金陵方面接到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拨来的物资求助电话后,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和国内多个部门、机构、企业立即行动起来。
一批由纪念馆、金陵当地药企等单位捐赠的医疗物资,送到德国海德堡市政府、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和托马斯·拉贝手上。
后者像他当年的祖父一样潸然泪下,回信感谢善良的中国人民。
路宽和刘伊妃两人将带来的花束放下,鞠躬向这位和张纯如一样的正义天使致意。
“呀!这不是刘伊妃吗?!”
两人身后突然传来熟悉的乡音,回首是两个华裔面孔的女孩。
知道在墓园喧哗不礼貌,刚刚惊呼出声的女孩连忙捂住嘴巴,又神情激动地上前:“茜茜,我是。。。我是你的偶像!”
“不对不对,我是你的粉丝!”
另一个女孩儿又好奇地抬头看了眼刘伊妃身边的男子,熟悉的那张浪荡不羁的脸颊映入眼帘,嘴里没忍住蹦出个“洗”字,又戛然而止。
“路导好!路导好!”
两个小刘的粉丝瞬间就明白,这是剧组到了德国了。
太好了!可以去求签名了!
刘伊妃温和地冲他们笑笑:“你们是来纪念拉贝先生的吗?”
“是啊!”圆脸女孩儿迫不及待地回应:“我们是柏林洪堡大学的留学生,一直关注茜茜你的动态呢!”
“自打从你们的宣传里知道拉贝先生在金陵救了很多同胞,现在很多留学生都自发地来献花、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