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和三十年以来,陛下一直缠绵于病榻,对朝政多数时候有心无力。
今夜也是因朝廷新科取士,陛下欢喜,故而撑着病体前来。
“开宴。”“你连日来政事辛劳,这是母后特意让人给你熬的。”
鸡汤炖了一日,依照太医开的食补方子,蕴着些许药香。
陆憬无甚胃口,只是淡然接过。
瞧着帝王喝了几勺汤,言太后示意侍女继续布菜。
碗中膳食动了几筷,言太后笑吟吟道:“将要开春,宫中插瓶却还是多用梅花。”
“后宫也冷冷清清的,关于纳妃一事,皇儿可有定夺?”
言太后不能不操心此事,此番再度提起时,竟意外得了个想要的答案。
“儿臣已有人选。”
“是哪家的女郎?”言太后声音中有些惊喜。
不枉她元宵佳节召了各府女郎入宫,费心安排,数度提起,皇帝总归听进去了她的话。
顾府的三姑娘,印象中是个知礼识进退的。家世也好,伯爵府的嫡女,可堪为妃。
言太后心中满意,又道:“只她一位?”
“是。儿臣已交由礼部备办。”
“也好。”言太后点头,皇帝愿意纳妃便好。
她唯有这么一个儿子,自小到大,她和言氏一族从来都是将最好的东西双手捧与他。
如今帝王已然长成,许多事情她不能再替他做主。憬儿能遵从她的心意先行纳妃,虽说只有一位,对她而言已是足够。
宫人们捧着珍馐鱼贯而入,井然有序,分毫不乱。
顾宁熙舀了一匙汤羹,不同于新科士子们的兴奋拘谨,她倒是一心一意应对着面前的佳肴,毕竟晚些时分还有得应酬忙碌。
琼林盛宴,几年也就赶上一回。瑶华院在顾府后宅东侧,两进的小院自成一方天地。
宁远伯府百年勋贵家族,虽则几代子弟不成器,远不复当年盛时,但仰赖祖宗庇荫,根基尚稳。
府中一路行来,亭台阁楼,回廊轩榭错落点缀,富贵非常。
“三姑娘,这便是瑶华院了。”王嬷嬷乃秦氏陪嫁,在府中资历颇深,一向得脸。
她有心替夫人敲打这位从外头回来的三小姐,伯府门第非外头小门小户可比,不是什么人都能攀上的。
王嬷嬷当先一只脚踏入院中,还没来得及介绍院中各色花卉,顾宁熙道:“母亲既然身子不适,嬷嬷还是早些回去照料,不必留在此处。”
她下了逐客令,王嬷嬷不可置信回头,完全未料到初出茅庐的三小姐敢如此不给她脸面。
姑娘发话,向萍立刻接上:“嬷嬷请吧,今日多谢了。”
三姑娘已去往主屋中,王嬷嬷一拂衣袖,行了半礼告退。女郎好奇开口,陆憬顺着她所指的方向,答道:“此为十八房。”
会试之后,十八名同考官在此批阅五经试卷,故而得名。
顾宁熙还是第一次这般悠闲地在贡院中穿行,观诸般房舍。
她原先对贡院的印象,只有逼仄的号舍而已。
二人坐于廊下,帝王声音有几分追忆:“朕初次见你,便是在这一条街巷中。”
他奉父皇之命主持科举,几乎日日往来于贡院。
那时的她着一件绯红色的锦袍,墨发束起,站在糖画摊子前满眼期待。
瑶华院中配了八名侍女小厮侍奉,顾宁熙一一认过人,向菱按姑娘的意思取来银钱打赏。
行囊中一切备得齐全,向菱指挥着小厮们搬来姑娘的箱箧,在屋中改换上姑娘惯用的物件。
瑶华院中布置得也精心,书案上的文房四宝,多宝阁上的摆件多是出自名家,只不过与宫中还是不可同日而语。
向萍看不惯斜眼瞧人的王嬷嬷,姑娘命自己打发了她正好。
顾宁熙坐于窗下,她初至顾府,其实不太熟悉大家族后宅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