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儿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在灯下细细端详,"这大概是世上最漂亮的小公主。"诸儿满意地感慨着。婉第一次在生完孩子后清醒着,尽管无比劳累,但她更愿意看着身边的两个人,记下这难忘的时刻。
诸儿给新出生的孩子起名星灿,希望她的一生如星光灿烂,婉却只希望孩子一生平安顺遂,又悄悄地起了小名无忧。
孩子出生第二天,诸儿就离开了欢城,他离开临淄已近半年。这半年,朝堂上已有人在不断试探太子的权威,对于阳奉阴违的,太子知道自己威望不够,只能佯装不知;但对于直言顶撞的,他几次气得在朝堂上拂袖而去,可后面又不敢真正去罚这些人。
于是有些人便更肆无忌惮了,有时太子的奏章还未到,这些大臣的奏章已经在诸儿手中了,同一件事,完全不同的陈述,诸儿虽然不能断言必是臣子挑衅,但几次类似事情后,诸儿明白太子的处境并不乐观。
他本想着若太子能坐稳朝堂,他就效仿父王当时的情形。父王是当时齐国的王,但基本政令皆由自己出,基本国事皆由自己定,但因父子一心,父王余威尚存,太子锋芒毕露,齐王宫无人敢在二人之间做文章。
哪像如今,他虽一心托扶,无奈太子柔懦,连杀鸡儆猴都做不出。他不由后悔自己在太子身上花时间太少,并暗下决心日后要用力栽培太子。
诸儿离去了,然而婉却没有太多时间去思念他。她如今的生活完全被这个小生命填满。她虽然是同和友的母亲,但是当时身在鲁宫,孩子有专门的奶娘照顾,只有在指定的时间抱到凤藻宫时她才有机会亲近。
如今却不一样,喜舍居就是她的天地,虽然诸儿放心不下,配了几个专门生养过的婆娘前来伺候,但是婉愿意亲历亲为,更不必担心有人去阻隔她和孩子的亲昵。
夏日的时候,小孩手脚才渐渐硬朗,到了秋末风起时,小孩已经会爬了。婉和阿娇、阿房日日守着孩子,看着孩子一日日、一寸寸的张大,任由那柔嫩带着奶香的小小身躯把温暖塞满怀抱。
阿娇看着无忧总是感慨,说她长得和刚出生时的婉一模一样。平时不爱忆旧,怕引起彼此伤怀的主仆三人,终于可以任由记忆和现实交织,莒氏又时常在她们口中出现,这次却少有伤悲,而多是平静的快乐。
婉有时自己也无法明白,明明养育孩子是件日夜悬心、劳心劳力的事,但为何这过程却治愈了她多年的心疾。无忧的眼睛长得极美,虽然还是婴儿,但一笑起来,弯成月牙,像极了诸儿笑时的模样。
看到孩子的眼睛,婉又不禁想起了远在齐宫的诸儿。诸儿已经送来了几封信催她和孩子回齐。
诸儿那边事务重重,燕将军在入冬后生了一场大病,老病交击之下,居然去世了,这给诸儿带来猝不及防的打击。
当年夷仲年去世时,父王尚在世,朝里可用之人遍地;如今燕将军去世,他放眼四周只觉心酸无力。
彭生早逝,公孙无知论能力和忠心皆不能填上这个位子,而他一心培养的连城,因为去年在狩猎时的异心初现,则被他发配去了葵丘。
他又想起了远在莒国的小白,小白这些年起起伏伏,但次次都能完美地完成他的或大或小的考验,和朝里的那些大臣们比,小白的城府、手腕、处理复杂局面时的举重若轻,这样成熟的心性,有些方面连他自己都自叹弗如。
小白缺乏的只是战场经验,这些年无论是父王还是他自己,从来没有给与小白太多上战场的机会。
诸儿自己深知,做一个开疆扩土的大将军和做一个经营民生的大臣,是完全不一样的要求。做一个大将军,天赋和实战缺一不可。
他知道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但知道自己有天赋这回事是通过父王在他十几岁时就带他一次次上战场,更有夷仲年时时在他身边提点指引,经历过无数次残酷的战争他才知道的。
因为他的善战,又因为有着燕将军,这些年他并未把培养一名大将当成头等重要的事。如今燕将军却突然去了,大将军之位不能长久空悬,无奈中,诸儿宣布燕将军往日看重的一名叫雍廪的人立为大将军。
此位一宣,朝内如炸开了锅般鼎沸迎天。别说是一般朝臣,连公孙止都弄不明白诸儿这一决定。
雍廪出生贫贱,年幼时在临淄街头卖艺乞讨为生。一次燕将军经过闹市,见他一副大刀耍的精彩,便下场试了几下他的身手,发现这孩子虽然功夫都是花拳绣腿,但是身手十分灵活。
燕将军惜才,便带他回了府,让他做了一名家奴。后来他有意培养雍廪,也带着雍廪上了战场,让他从自己军队里的小兵做起。
可惜几年下来,雍廪的作战能力虽然提升了不少,但燕将军却越来越发觉雍廪并不是一个上佳的军事人才,他多年侍奉诸儿和夷仲年身边,太知道真正的军事奇才是怎么样的。
但燕将军并不气馁,自己本身也并不是那种拥有上佳天赋的人。这个年轻人踏实,多大的苦都愿意吃,更重要的是心性纯良。
雍廪后来慢慢升了官,但他长年把自己所得时不时拿去周济临淄城自己旧时相识的那些破落户,更不用说他对自己的属下的热心体恤。
而他对燕将军的忠诚和信赖,更让燕将军越来越离不开这个人。因此,雍廪从一名小兵,这些年慢慢一路升迁,一直做到副将之职。朝里没有人感到异常,齐国副将军有8人,将军有二人,大将军只有燕将军一人,雍廪是燕将军心腹,燕将军将他提拔也属正常。
可如今燕将军仙去,雍廪竟从副将军一跃而为大将军,连跳几级,雍廪无论是资历还是背景,确实都无法让人信服。
公孙无知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反应是这肯定是假消息,是有人以讹传讹推波助澜想在其中捞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