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行刑的开始,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看的出来,京中百姓对他是恨之入骨。
清除了污臣,朝中局势却没有安定下来,反而因为钟景明的死让斗爭越发白热化。
最先被波及的就是兵部尚书万宇轩。
虞军在战场上打的那么烂,兵部难辞其咎,一起担责的还有都督府。
不过在同行的衬托下,勛贵系成了战场上为数不多的亮点,替都督府拉回了一分。
兵部就麻烦了,魔下的部队,不是被打残了,就是不听指挥。
儘管前面的决策,乃是大家一起做出的,可到了追责的时候,还是要兵部自已扛著。
想要甩锅都不行,最终拍板的是永寧帝。
平常时期,在奏摺上阴阳几句,或者是直接在朝堂上怒喷皇帝,都没有问题。
可是把这么大的锅,往皇帝身上扔,那就逾越人臣本分了。
最关键是最终裁决权在皇帝手中,不是下面的人说皇帝有责任,事情就结束了。
封建制度发展到现在,皇权已经无限延伸。
惹恼了皇帝,后果只会更加严重。
前面万宇轩提出,让勛贵系大佬到地方上主持平叛,就是一次积极的自救行动。
调整了都督府,就不能再动兵部,
大虞朝最高决策层,主管军事的就这么两个衙门,同时进行人事调整那是非常危险的。
短期內不被清算,后面就有机会挽回局势。
兵部是战爭掛鉤的,只要战场上打的好,前面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可惜武將们集体反对,勛贵们担心文官有阴谋,不想放弃在朝中的话语权,
让他的计划无疾而终。
隨著党爭升级,兵部一下子被牵扯了进去。
不光万宇轩受到了弹劾,多名內阁成员,同样成了御史的靶子。
“弹劾人的奏摺,朕就不看了。”
看著堆积如山的奏摺,一向勤政的永寧帝,也不得不选择摆烂。
批不过来,真的批不过来。
满朝文武那么多人,他这个皇帝却只有一个。
光每天的日常公务奏摺,数量就非常庞大,再增加几百份弹劾奏摺,那就更要命了。
“奴婢这就让人把弹劾奏摺撤下去。”
说话间,两名机灵的太监立即上前,正欲动手永寧帝又开口打断道:
“算了!
朕还是看看吧,免得出现遗漏。”
心情不爽,活儿还是要乾的。
立志要比肩太祖皇帝,他可不充许自己懈怠。
不过这份心气没有持续多久,永寧帝就被各种奇葩的弹劾打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