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们寧愿向官员个人送人巨额財富,也不肯掏一个铜幣给衙门。
地方士绅同样喜欢和官员个人合作,地方官到任后,都会有一份厚礼送上。
衙门想要钱,那是门都没有。
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就是“人情社会”。
向个人行贿,能够攀上交情,大家成了自己人,可以获得许多便利。
给衙门掏钱,那就是自找麻烦。
无法获得好处不说,还要留下痕跡,容易被朝廷当肥羊盯上。
“借钱,可是要还的!”
李原皱著眉头说道。
他不是腐儒,没有觉得衙门向民间借钱,有辱斯文。
发行不记名公债,確实更容易让大家掏钱。
可说好的买命钱,一下子变成了债务,那就成了地方衙门的负担。
借债容易,还债难。
除非朝廷允许湖广长期截留税款,不然还债遥遥无期。
“叔父,您这个湖广总督,註定当不了多久。
估摸著等平息了白莲教叛乱,三大总督都得回京任职。
债务的问题,那就留给后面接任的文官操心吧!
如果担心挨骂,乾脆让京中那位巡抚背锅。
直接以湖广巡抚衙门的名义,向外界发行公债。
本质上,就是一块遮羞布。
您这么一通操作,还照顾了他们的面子,涉案的那些人没准还要谢谢您。”
李牧面不改色的给出了一个损主意。
多了一层掩护,涉案的士绅们,掏钱没有了压力。
可同时也给大虞朝廷,留下了一笔债务。
镇远侯在任的时候,手中握有他们的把柄,自然没人敢来要钱。
一旦朝廷换了人,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其他官员可没有他们把柄,大家可以放心大胆的过来要债。
倘若继任官员不履行债务,损害的就是大虞朝廷的公信力。
如果要履行债务,钱从什么地方来,又是一个新的难题。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给下一任埋雷。
偏偏这个雷埋的光明正大,为镇压叛乱筹集军餉,谁也挑不毛病来。
换人之后出现问题,落入永寧帝眼中,只会认为继任者无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