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太傅的意思,次日董卓会提出拥立二皇子刘合为帝,他们只需要跟着响应就行。
所以,当董卓在朝堂上提出,要立皇长子刘辩为帝时,朝臣们一时都不知如何反应。
首先反应过来的,是那些投靠了董卓的,手握兵权的校尉们。
他们向董卓交投名状,等的就是这一天,如今董卓表态,他们当然争先恐后站出来表示支持,生怕晚了一步,拥立的功劳就被人占了。
这就让袁氏门生傻眼了。
这和说好的不一样啊!
他们纷纷看向太傅,可惜的是,太傅坐在他们前面,他们也看不清太傅的表情,见太傅半天不说话,众人就开始有想法了。
有些人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被袁逢排挤在亲信圈外面了,所以袁氏临时改变了主意,单单不告诉他?
玩孤立是吧!
于是这些人也站出来,表示支持大皇子登基。
当然也有头脑清醒的,从董卓和太傅之间的气场中,品出不对了。
事实上,无论是从利益,还是从礼法的角度,袁逢作为士族都不大可能拥立刘辩。
刘辩虽然是长子,但刘合是皇后亲生的嫡子,如果袁氏要立长子刘辩,大将军一开始就不可能与袁氏合作。
如今刘合的母家被袁氏杀了,刘合年纪小,登基为帝后,再由太傅教导,一番春秋笔法,哪里还记得家仇?
因此这些人就想站出来反对董卓。
不过,还轮不到门生们抗议,袁氏自己就站出来了。
左军校尉袁绍见叔父此刻已经被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作为少数知道袁氏布局的人,他立刻就明白,董卓反水了!
然而袁绍虽然马上站了出来,却发现,一时之间,除了礼法,他居然找不到其他的理由反驳董卓。
也就是在这一瞬间,袁绍意识到,袁氏恐怕,走了一步,非常严重的错棋。
“六千、两千、两千、一千、一千、三千……”
他一扫朝中支持董卓的校尉们,迅速在脑海里估算——
董卓现在手中的兵力,保守估计也有一万五千计!
那可全都是能立刻调动至京城和皇宫的京兵,这里面甚至包括,叔父从他手里“借给”董卓的两千人!
这和攻打京城的概念完全不同,这是肉身换血啊!
袁氏,居然就在短短五天时间,让董卓完全架空了!
他下意识地去看袁逢,却听见一声闷响,袁逢一头栽倒在案上,昏了过去。
朝堂立刻乱成了一锅粥,朝臣们不断惊呼,太后被吓得退了朝,董卓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幅景象,冷眼扫了众人一眼,率先出了德阳殿。
袁绍目视董卓迈出殿门的背影,冷汗止不住下落。
不行,还来得及,政令传达还需要时日……
对,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