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吞青年似有所觉,却没过多谈及‘周利贞’,反倒是顺着余幼嘉岔开的言语说了下去:
“更大的生意?”
余幼嘉颔首,将早已有些发麻的手指拢入袖中:
,!
“上次商队来访崇安时,我听叔伯说过,天下各州县之间,银票已经不再通兑了,对吧?”
温吞青年这回总算是微微有些诧异:
“难道”
余幼嘉道:
“崇安有货品,有银钱,还有忠于我的可信之人,我建商行,建宁府与淮南府很快安定下来,不必再来回运送大量的银钱与货品来往,两地之人,只要寻到咱们的商号,便能通兑货品和银钱。”
“若是商号再大些,咱们的银票,会比朝廷印发的银票更有效用。”
这些事,都是余幼嘉早在叔伯提起银票无法通兑时,曾经仔细想过的细节。
天下人,苦此天下久矣。
银票和货品无法通兑,各州府之间便仿若有了一道道天堑。
与话本子里写‘一百两银票能换一百两银钱’不同,一张一百两的银票,在不动荡的好年份里,根据当地银钱的纯度,只能兑九十七八两,乃是常有的事情。
而坏年份里,又会因为当地无银,粮食不足,无法兑货等各种缘由,只能兑换一半,或是三之其一,四之其一。
真金白银的现钱给出去,才能换到银票,到其他地界却换不来数额,旁人自然不肯换银票,更爱现钱。
可这天下的现钱,早早已被‘吃了’。
颠沛流离的百姓无法变卖家产逃离他处,勉强凑上一些现银奔逃,又怕露白,难以躲过劫掠,到另一个地界,就成了流民。
只有后世,或者说,也唯有后世的余幼嘉,才知道‘银行’的稳定到底有多重要。
有百姓若从淮南来,只消在淮南的商号寄存,取纸于自己所需之处安身,便可随意兑换银钱与货品。
而商号,则可以依靠差额调配,平衡商号,稳定票面价额
“好。”
温吞青年和缓笑道:
“听着十分不错,就这么办。”
余幼嘉思绪一顿:
“你不必过问淮南那边?”
古来宗族多桎梏,帝王之家尤甚。
虽说已是世子,但她还以为
温吞青年摇了摇头:
“不用,我说的话能作数。”
“若能起商号,对淮南也是好事一件——我爹娘疼爱我,总都为我好。”
:()酿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