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华这铿锵有力的结论,让张秋歌两人极为震动,文化界的大风暴,已经在酝酿!
李思华解释说,以前西华是在西南和西北根据地,旧文人的势力薄弱,西华直接是新建体系。而华北则是旧文人和士绅的重镇,所以这个问题才变得极为迫切和极为重要。
在文化领域,西华要创造的,是一个“新中国学派”,以我为主,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继承5000年文明中的优秀成分,吸收新时代的科技、社会、生活的不同元素,以自信的民族精神,不断推陈出新,将中华民族的文明,推向新的高度。
对于西方文明和文化,我们重点要以“疑”的批判态度加以研究,一个基于海盗和游牧抢劫而发展出来的短暂文明,其中的毒素和糟粕将是大量的,必须仔细甄别,还是那句话“以我为主”,决不可盲目崇拜引进,祸害千年。
这场专访核心的2个话题之后,此后的话题开始比较轻松。
张秋歌问到了西华建国以及与国民政府关系的问题,李思华回答说:“当然会是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后,再建立新中国,否则西华有什么资格呢?至于蒋介石国民政府,我们会尽量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不过历史的发展,总是多变的,我现在并没有办法,给出肯定的答案。”
看到李思华的态度和蔼,张秋歌这个时候的胆子大了起来,就刁钻地问了李思华一个问题:“民国的很多知识分子,对西华的态度是,期待以盛唐之风,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您刚才的阐述,恐怕他们会是失望的。”
向社长狠狠地盯了她一眼,小丫头胆子太大了,什么都敢问!
李思华倒是无所谓,她挺喜欢胆大的小丫头的。说道:
“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当然没有错,也是未来西华政权的追求,但是总不能容蓄毒素和污垢,尤其是在别人有意投毒和文化侵略的情况下,所以要过滤掉那些脏东西和毒素。至于唐风,可能是对西华以前推出唐装之后的一种想象,我们要塑造的,是新中国继承传统文化又发扬创新的新时代独特风韵,不会去简单追随过去任何皇绅朝代的风尚。”
说到这里,李思华若有所思,又跟着补充了一句:
“如果硬要拿历史的朝代来比较,与其说唐风,不如说我们西华可能更接近汉风一些。”
张秋歌的精神来了,追问到:“这有什么说法?”
李思华回答:“汉风大复仇的精神嘛!”她接着解释说,西汉主流的儒家公羊学派,坚决地主张大复仇。汉风的胸襟,可以容忍不同族属的存在,但绝不会容忍心怀杀意的侵略者,所谓“九世之仇犹可报也”。
说到这里,李思华的神色又严肃起来:
“总结就是一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胡无人,汉道昌!”
张秋歌与向重华都骄傲地挺起了胸膛,这就是我们的西华,大国国民、炎黄贵胄!
张秋歌的《专访李力胜同志:胡无人汉道昌》发表后,可谓洛阳纸贵,各地报纸纷纷转载,而各地的知识分子无不一睹为快。这可是最神秘的西华主要领导人,主导着西华内政,可谓是对他们未来影响最大的领导人。其思想如何?其主张如何?其人如何?现在都是未知数,总算有了一篇专访文章,可以一窥究竟。
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民国的军阀和蒋介石政府,注意到的是对建立新中国的表态;日本人,注意到的是西华对抗日的坚定态度以及决不妥协;知识分子们,则确定了西华改天换地,要倾覆整个旧文化界的决心。心生向往者有之,决心加入革命者有之,震撼反思者有之,诅咒痛恨者有之,犹豫彷徨者有之,决定逃跑者有之。大时代的大变化来了,不同的人自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不过大家有一点的印象是一致的,那就是西华必然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强权”,自我、骄傲和强悍不妥协,中华民族由于西华的出现,走上了一条转折的路径。几乎没有人觉得蒋介石政府还能够战胜西华,就算是在日本人中,也开始出现不少人,觉得西华是日本战胜不了的强敌,恐怕中国将在历史上再次崛起了,这使得他们对日本的前途,开始悲观沮丧。
第180章1937终末与真理火箭炮?
1937年已经结束。在经过半年多的抗日战争后,西华占领了察哈尔、山西、河北、热河、山东、河南以及徽北和苏北,大致是6个完整的省以及安徽和江苏的一半,基本上,就是完整地控制了华北(山东可以算是华东,不过算在华北也可以)。
这几个省份面积不大,合在一起大约100万出头平方公里,不过大都是中华北方的膏腴之地,人口众多。在1937年左右,山西有1200万人,经过大移民的山东、河南仍有人口3700万和3200万,而苏北有1400万,徽北有1000万,河北约3000万,察哈尔加热河500万,平津地区300万,使得西华治理下的区域,增加了约1。43亿的人口,而西华控制区的总人口,也因此一跃达到了2。7亿左右,已经超过了当时中国中人口的一半!
人口资源,才是西华鏖战半年最大的收益。西华迅速扩展的工业化,可以迅速地将这些人口增量,转化为战力的增量,进一步拉开与日本国力的距离。
边打仗,边建设,在这些区域,西华通过输入上百万的地方部队,迅速稳固了地区,在半年多的时间内,比较容易让人忽略的一个情况就是,西华在这些地区新组建了超过150万人的地方部队,这些部队的训练,还没有达到此前西华根据地的水平,但也不是没有战力,在西华暴增的军工生产力下,他们也得到了不错的武装。至少步枪及子弹、手榴弹、部分的掷弹筒、迫击炮、火箭筒等装备,已经普及到了所有部队。
这约250万人的地方部队,就构成了新根据地8省的“定盘星”,在他们的努力下,迅速地恢复了地方秩序,使得西华从原根据地派出的200万左右的干部,得以在上述地区迅速地建立起西华的城乡治理体系,并得以有效地实施社会治理。
同时,他们也使得主力部队,得以迅速地从驻守地方的责任中解脱出来,恢复到野战的本行,不止于牵扯主力部队的军事力量。
目前约250万人的地方部队,主要的任务就是两个,第一个是维护地方秩序,最重要的工作是剿匪,民国各地的匪帮,都是多如牛马,不把土匪剿干净,地方就无法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在民众的支持下,这项工作进展很快,除了一些穷乡僻壤,大部分的地区已经清理干净,而最新的目标,则是在1938年的4月之前,完成目前新根据地的全面剿匪。
第二个任务,自然是组建当地的民兵组织。组建民兵自然也不是把人拉进来就行的,当然要实施基础的政治教育,民兵必须是群众中对革命的积极分子;其次民兵组织是伴随着当地政权和治理体系的建立而建立的,他们就是迅速稳固社会秩序的抓手。正规的机构,例如警察、城管,都是在民兵组织的基础上诞生的。
按照西华规定的10%人口民兵组织要求,新根据地需要组建1400万人以上的民兵组织。其实对于民兵,军事训练的目的是使其组织化和体系化,同时是实施政治教育的抓手。至于作战能力,是次要的目的,相当于“全民军普”而已。
在当前,民兵组织是恢复生产、进行交通和工业建设的最重要的队伍,当然必须第一时间进行,实际上,当1400万民兵组织初步建成的时候,西华的统治,也就开始变得极为稳固,再不是任何势力所能动摇。
在经济上,由于西华此时主要的财政资源投向了战争,所以暂时无法对新的不到8省之地,进行诸如西华老根据地此前的大规模建设,但还是挤出了一些财政资源,进行重点投资。
这些投资的原则是,或者能够加强当前的战争潜力,例如干线交通建设;或者能够奠定大工业的基础,例如钢铁油煤和稀有金属等方面的项目。同时鼓励老根据地民生工业在新根据地的扩展投资,以及私人资本的投资,这主要是恢复当地的民生,以及利用民间资本的活动增强战争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