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履带车辆越来越多,它们距离江岸大约有1~2公里,排成了长列。然而,望远镜能提供的信息,也就只有那么多了。这个时代日本仿制蔡司的望远镜,观察“人”的最佳距离只有1~2公里,而观察这种车辆,也不过就是3~4公里而已,现在这些履带车辆,距离日军的直线距离至少有4~5公里,所以难以看清。
此时的阿部规秀,如果能看清楚的话,一定会脸色发白的。他会很容易从车辆上的两排16根炮管上猜到,这是一种火炮,而且能够连射16发!且现场的火炮,至少有着约1000辆车!
西华军此时已经准备完毕,三野第10集团军司令李先念与政委唐武对视一眼,干脆果断地命令:“开炮!”
震人心魄的巨大呼啸声响起,空中划过了无数道火线,如果是夜空,那一定非常美丽,然而它们带来的是死亡!阿部规秀目瞪口呆,这些履带车辆,居然是远程火炮?这些火箭炮在这个时代,勉强也称得上远程,毕竟能打8。5公里。
7秒钟之内,1500门火箭炮,每门16枚,那就是24000发132MM的炮弹,已经发射,而很快,这些炮弹就坠落在了日军从江岸到其后3~4公里的前线阵地上,爆炸声响彻天际,如果从天空看的话,根本看不清楚,因为飞起的烟尘迅捷地铺天盖地,仅此一击,日军主要的工事已经荡然无存,而这样的打击刚刚开始!
空中死神的呼啸响起,就在炮击大约3分钟多后,俯冲轰炸来临,这些时间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让日军无法恢复,只能遭受连续的打击!
连续半个多小时,火箭炮大约每7分钟就是一轮密集轰炸,而轰炸机也掐好了时间,在火箭炮攻击的中间,进行俯冲轰炸!
全部轰炸结束了,日军的阵地一片死寂,阿部规秀这朵所谓的名将之花,也没有躲过去,已经凋谢在长江南岸!
对岸开始出现西华军自己的小股部队,那是特种一师,他们冲进日军临岸的阵地,搜索和消灭着残余的日军。
重头戏这才开始,舟桥部队冲上来,他们开始搭建浮桥,但这一次的浮桥不同,不是一个一个的浮箱搭建,而是大型浮箱,想象一下,4个普通浮箱组合成的一个平面,这是利用集装箱的思想,事先完成的“组合固定”,这样的大型浮箱,无论长度还是宽度都是4米,需要约一个班的士兵来抬动,但是拼接的速度就快了许多。
这里的江面宽度,大约是3公里左右,需要这样的大型浮箱约750个左右,附近的支流里冲出了一些西华的小型汽轮,他们装载着这些浮箱,从北岸向南岸,快速地延伸着。
每一次,大约有6个左右的浮箱,被抛入江中,它们都被船只用钢索拉着,一旦被拉动就位,就有穿着救生衣的舟桥战士跳上去,进行拼接,其实就是用大螺栓,将浮箱们,彼此两两地固定在一起。
大约2个小时后,浮箱构成的浮桥,连接到了对岸,而南岸残余日军与特种一师的战斗,也开始越来越激烈,在比较后方的地方,还是有不少的日军的。他们知道西华军正在登陆,所以拼命反击,想把西华军赶下长江去。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刚刚铺好浮桥上的钢板,第10集团军新组建完成的坦克师近500辆坦克,以及跟着的约750辆装甲运兵车,已经迫不及待地通过浮桥,开向长江南岸。滚滚铁流,在长江上构成了连续的一条线,他们冲过长江,并开始快速地冲过日军阵地!
当出现河汊水沟的时候,这些猛虎坦克的奇迹发生了,它们不是普通的猛虎,而是加装了可折叠帆布蓬,内衬环形橡胶空气软管骨架!
这套装置,被安装焊接在坦克车体周边的船形平台上,于是它们可以在水中行进,方式是通过气管向橡胶骨架内充气,随着气体充入橡胶骨架,向上撑起篷布,到炮塔上方高点,支架将篷布锁定。
具体的操作是由坦克车组完成,而已经经过大量训练的车组,仅需15分钟即可完成——普通的水沟,已经根本无法阻挡猛虎的前进!
这正是李思华在火箭炮以外,准备的第二个杀手锏!这种李思华模仿她前世二战时谢尔曼坦克登陆诺曼底的设计,让猛虎坦克在江南作战,克服了大部分可能的水域阻碍!这使得猛虎坦克,成为了事实上的“水陆两栖坦克”。
舟桥部队顾不得刚才的劳累,又开始重复作业,在大约200米外,开始搭建一条新的浮桥,这样的浮桥,会总共搭建5条,否则15万大军渡河,只用一条浮桥的话,会耗费很长的时间,而且万一浮桥被破坏,后果不堪设想。
第10集团军坦克装甲师的渡河,终结了日军的抵抗。这个渡口,牢牢地掌握在了西华军的手里。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了马鞍山到芜湖的江面上,二野许广达第8集团军,利用同样的战术,同样渡过了长江。
西华军已经渡江的30万大军,以及后继跟上的其它2个集团军,60万大军迅速地占领着离开南京并不太遥远的徽南一带。他们即将对日军南京方向,构成严重威胁!
第183章浮起来的坦克与超级巨炮
游凡博惊魂初定,看着水面几辆半沉的日军“坦克”,他有点发愣。
游凡博是第10集团军坦克师的一个坦克连长,今天他率部准备通过芜湖的扁担河,向前攻击前进,正在准备渡河时,却在这条50米宽的河流中遭到了日军“坦克”的袭击,突然的袭击导致他的连队,有1辆猛虎被击毁,而另2辆被击伤。
关键是,这些日军“坦克”居然是从水中突然出现,这就是听说过的“水陆两栖战车”吗?好在这些家伙都是薄皮大馅,装甲太薄了,目测就算是正面的装甲,也非常薄,大约只有12MM,而侧面,则只有10MM左右。所以同志们反应过来后,一顿炮击,就将袭击的5辆日军“坦克”全部报销了,基本上只要打中,是一炮带走一辆。所以如果日军不是突然袭击,它们根本构不成对猛虎坦克的威胁。
平静下来下的游凡博想到,难怪上级说水陆两栖坦克,虽然是坦克发展应用的一条光明大道,但现在的相关科技不成熟——明摆着,要有潜渡能力,重量就必须轻,那么装甲就必须薄,甚至主炮武器也必须重量轻。但这样的坦克,碰到猛虎这样的主战坦克,那就是活靶子。被击毁的这几辆日军坦克,主武器不过是1门37mm坦克炮,辅助武器为2挺7。7mm重机枪,这样的武器,比起猛虎坦克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还是我们西华的方法,在当前是最好的——完全不影响主战坦克的战力,通过临时外挂来解决。
游凡博指挥各个坦克小组,将猛虎坦克上的篷布展开,然后坦克下水。展开的篷布,提供了近1米的干舷空间,每辆坦克则由安装在车身后部的两具小型螺旋桨,提供动力,方向则通过摆动螺旋桨来控制,需要额外转向的时候,由车长控制的安装在炮塔外的小舵来实现。
实际上,当水深到1。5米时,篷布就可以直接收起,随后这种特制的“两栖”坦克,就可以用主炮为登陆作战的士兵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不过,在此时横渡扁担河的时候,是用不着的。
游凡博的连队遭遇日军水陆两栖坦克的消息,迅速地被通知到各个部队,要小心这种日军新武器的袭击。而几辆被击毁的日军坦克,也被后来的地方部队设法捞起,送往后方研究。
当李思华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她知道那就是日军在二战中著名的武器之一,“特式内火艇”,这是日军二战中唯一的两栖坦克,不过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其奇特的设计,而不是这种兵器有什么过人之处。实际上其战绩奇差,因此日军的生产量也很小,整个二战只生产了180多辆。
这种战车是在“九五式”轻坦的基础上进行研发的,在浮力方面,采用了前浮箱、后浮箱和车体三段式的结构,车体的前部安装了可拆卸的浮筒,浮渡时的浮力,则由安装在后部的2个螺旋桨来提供。在陆地上行驶的时候,需要将前后两个浮箱拆除,除此之外安装在炮塔上的瞭望塔和车体内的换气系统,也要一并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