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华是堂堂大国,华夏贵胄,只能有一个派,即唯中国派,听清楚,不仅仅是中国派,而且必须是唯一的中国派。我们只能站在自己国家、民族和我党的立场。”
“亲苏或亲美,除非是党组织有需要,策略性地表面扮演。但在内心,我们的同志,必须有自信、自尊和对我党自身的信仰,我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不会去追随任何其它国家或党派。”
在莫斯科,斯大林确实在催促加快苏军在远东的布局,远东苏军的规模和实力,必须迅速扩大。
对于新中国的浮现,斯大林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新中国是同样信仰的同志创立的,在意识形态上双方高度一致,这使得两国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这当然是值得欣喜的。试想,如果日本占领了中国,以他们对苏联意识形态和地缘利益的高度敌视,那么苏联就必然东西两面受敌,战略态势会变得很恶劣。理论上,新中国的出现,使得苏联摆脱了那种可能最恶劣的战略态势。
但是,斯大林自己对新中国不放心,他怎么可能放心呢?从沙俄到苏联,从孱弱的旧中国身上,撕扯下来那么多的土地和其它利益,中共现在又是一帮明显的民族主义者,他们怎么可能视若无睹?双方潜在的敌意,由于民族矛盾,几乎是天生的,这不会因为有共同的信仰而消失。你要让中共承认吃亏的现实,他们当然会反问他斯大林,凭什么不能是苏联反过来吃亏呢?
所以从地缘战略出发,双方的领土争端,是爆炸性的潜在危机,未来很难说。作为一个“大俄罗斯”心态的民族主义者,他不会归还以前从旧中国剥夺的土地和利益,那是对苏联民族利益的背叛。
所以他冷酷地决定,就像当年防备日本一样,苏联首先要对新中国建立完整的防御,安排了足够的实力,双方才能在现状上谈合作。在外贝加尔和远东的军事建设和军队部署,就是最根本的基础。他不相信在庞大现代化苏军的压力下,新中国还敢于挑战苏联,来收回他们所谓的“领土”。
但他也深深叹息,苏联没有能够控制中共。别人不敢马上挑战你,不代表他们就接受了现状。对方的屈辱和内心的敌意,将是苏联长期的重大隐患。
但是现在也没有其它选择。终究,这个世界是用实力来说话的。旧中国的落后就是他们的原罪,活该失去领土。沙俄和苏联所做的,不过是人类历史上每个民族国家最自然的选择而已。
苏联向远东的增兵,给未来的中苏关系已经开始投下了暗影。
第195章漫卷诗书喜欲狂?
11月27日,哈尔滨战役首先结束。中华军以伤亡高达8万多人的代价,全部歼灭了日军30多万人的哈尔滨集群。
哈尔滨被攻克后,日军的大本营中几乎所有的军官,哪怕是最狂热的,也终于没有了“反败为胜”的幻想。而在相关的御前会议上,裕仁终于忍耐不住大家的“腹艺”,他根本没有理会此前陆相杉山元对东北接下去防御的汇报,直截了当地说:
“能否从东北撤回部分皇国忠勇的勇士们?本土的安全也需要考虑。”
群臣都知道裕仁的意思。就算他是天皇,在上层建筑大家的意见比较统一之前,他可是不敢什么真的“乾坤独断”的,日本人表面尊崇天皇,其实尊崇的是那个传统的“统治秩序”,可不是尊崇的他裕仁个人,天皇还不是可以换个人做?
所以裕仁也不敢直接说在满洲日本已经输了,我们赶紧撤兵认输吧。所以他现在的在说法就是一种委婉的提醒,如果满洲完了,就要提前拯救日本的力量,不要都陷在满洲之中——日本自己的日子,还是要过下去。
殊不知杉山元自己也是满心的苦涩,他明白裕仁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可是他又能怎么样?日军剩余的主力兵团,已经在长春和沈阳全面陷入重围,根本没法撤退了,只能等待被消灭。他只能躬身回答裕仁说:
“是的,军部已经命令原来在苏联边境的十三万忠勇的皇军将士,提前转进朝鲜。”
知道内幕的其它人都是心口发焖,日本的损失太大了。满洲战役,日本不仅将失去主要的陆军力量,还有其它重大的附带损失。例如这个原来满洲国与苏联的边境地区,从1934年起,关东军从郓春西到海拉尔和阿尔山的约5000公里边界上,修筑了17座要塞,几万个永备工事,无论是军事功能,还是建筑规模,日军都自诩远远超越了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可是现在,居然未经一战,就要全部放弃了!
可是没有办法,如果中华军攻克了3大城市,接下来对这些边界防御地带的进攻,是反方向的,而且日军兵力太少,只能是一个个地被中华军逐次消灭,这十几万宝贵的兵力,就会死的毫无价值。
御前会议通过的另一个决策,就是停止了向东北继续输送新兵,接下来所有的陆军师团,都驻扎本土,按照杉山元的计划,日军在朝鲜有5个师团,而在国内要在原来1个师团的基础上,恢复到11个师团,另外还有2个师团驻扎台湾。这样除了满洲,日本还有18个师团。
这个计划,毫无疑问地被通过了,与会的人都心知肚明,这是无奈的结果。战争失败,日本也已破产,陆军必须承担责任,只能是重新变为一只“小陆军”了,就算朝鲜的5个师团,也可能随时撤退。如果不是担心中华军的威胁,陆军就连18个师团都保不住,日本的经济太困难了。
当然,杉山元已经做好了个人准备,如果满洲战局彻底失败,那么他这个陆相就已经到头了,他以及一批日军的大将都必须退役,来代表日本陆军承担战败责任。
12月初的东北,大雪飘飘,天寒地冻,虽然部队在战前就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防寒防冻准备,但还是给进攻增加了不少麻烦,当然,同样让日军的防守,也出现了不少困难。
沈阳是中华军攻下的第二个大城市,毕竟日军可用的守军太少了,还不到20万人,伪军和伪警察倒是不少,可是树倒猢狲散,这个时候他们怎么还可能努力为日军“奋战”?除了少数知道自己罪无可赦的铁杆汉奸,其余人,都是得到反正的机会就反正,而且都在寻找可以“立功赎罪”的机会,随时对日军反戈一击。
所以很多伪军和伪警察,反而成为了中华军巷战的带路者,这让日军叫苦不迭,反而要分出人手,监控伪军。这使得中华军的进度大大加快。
所以在大雪之中,12月5日,中华军终于彻底攻克了沈阳,在1931年918事变的7年之后,沈阳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飘飘的雪花,几乎将一切战斗的血迹逐渐掩埋,“白茫茫一片大地好干净!”
长春成为了日军坚守的孤城,中华军用六野和四野两个野战兵团围攻长春。一野提前全军进驻东北中苏边境;而二野则撤退到内蒙和外蒙边境地带;三野退回华北,作为中央总预备队。按照这个布置,实际上就是用2个野战军120万人以及其它一些部队15万人,总计135万兵力,来构筑对苏联的防御。这只是陆军,未来空军还将有超过4000架战机进驻,空军的兵力也会有10多万人,在这个方向,总计对苏防御,会高达150万兵力。
至于新疆,没有进驻主力部队,那里按照中华军目前的条件,相对苏联处于劣势,还无法支撑中华军的大规模主力作战。
六野和四野的狂暴进攻,终于打垮了日军长春的防御。中央军委也是下了狠心,即使是全部打烂,到时我们重新建设新长春,现在也要尽快拿下长春,否则天气越来越寒冷,长期作战,殊为不利。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上,空中轰炸和重炮攻击都打到了空前的程度,每天上万架次的轰炸,百万发炮弹的轰击,持续了六七天,这样的攻击强度,就算在未来欧洲二战战场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所以到12月19日,长春日军最后还是被消灭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傅义,及其家属和主要“大臣”都很倒霉,多数在炮击和轰炸的时候就完蛋了,而剩余的被绝望的日军军官们“强制殉国”。中华军找到他们的时候,尸骨都被烧成灰了,根本分不出来谁是谁,只能是将之一体入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