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于晓晨应了,也不多问,舀水洗了洗手,就去地窖搬红薯,江孜则是进了厨房,调了一碗红糖蛋液和芝麻蛋液端给张宁宁。
做红薯淀粉可不容易,得要用石磨加水磨成浆,用纱布过滤残渣,包裹起来用劲挤压出水分,还要加水重复挤压几遍,挤出来的水分就放置沉淀,沉淀几个时辰以后,倒掉水分,桶底就剩下一层厚厚的带着水分的淀粉。
红薯淀粉洗一遍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加水搅拌继续沉淀,洗粉沉淀的动作至少要重复三遍,这样做出来的红薯淀粉才会洁白细腻,没有洗干净的红薯淀粉带有红薯残渣,是很容易发酸变质的。
江孜没有选择在镇上购买已经加工好的红薯淀粉就是因为一看就知道洗粉沉淀的次数太少,淀粉还有些发黄,并没有她自己做的质量好,价格也不便宜。
当然,她自己做的也便宜不到哪里去,一斤红薯只能出100克左右的淀粉,相当于五斤红薯出一斤淀粉,一斤淀粉成本就要15文钱,只是这也仅仅是她的预估,有时候出粉量还达不到这么多,所以成本至少也要上了20文一斤,比铺子里卖的是便宜不少,就是自己做累得很。
两筐红薯大约有五十来斤,用家里的绞肉机来捣碎成浆是不现实的,必须得借用村里的石磨。
“还是等哥哥回来吧,到时候用小黑拉磨更轻松些。”
第113章、开业(一)
有了驴车,江谌和于晓毅回家都不会太晚,基本上都会在晚饭前回来,也不会因为要背着扛着太多东西而觉得累。
总的来说,累的估计只有小黑,而且今晚,它还要去拉磨。
可怜,只有小黑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有小黑拉磨,把红薯磨浆就是件轻松简单的活计,累的是后面过滤的动作——江孜毫不客气的拉了哥哥当壮丁,美其名曰饭后干活消消食。
五十斤红薯磨出来的残渣可不少,江孜留了不少打算早上起来做红薯渣饼当早餐,还把于家人都叫上,剩下的则拌一拌全部拿过去喂鸡——家里的五只鸡如今喂得白白胖胖的,每天吃得也多,几乎快达到了江源养肥吃肉的愿望。
可惜小家伙在私塾念书,甚至有些乐不思蜀了,头几天中午还往后院来找江孜,后面就很少见他人了,哪里还记得家里喂的这几只鸡呢?
“这么多,咱们家这几只鸡得吃到什么时候啊?”江母有些发愁,怎么说也是粮食,扔了也浪费,可是要说吃的话,这么多哪里吃得完?
“拿去给方青叔,他家喂了那么多鸡,平日里要吃不少。”江谌说着,伸手提起那一大桶红薯渣:‘嘿,还挺重的。’
“行,那你早去早回,别浪费了就成。”江母觉得也行,嘱咐了两句,又看着江孜搬出来一个大陶罐,好奇的凑过去,正好见她拔下了木塞,一股酸酸辣辣的味道瞬间冒出来了,呛得江母连连打了好几个喷嚏:“这,这什么东西?闻着又酸又辣的还挺开胃。”
“我之前做的泡椒,已经做成了,刚好能赶上铺子开业。”江孜拿着一双干净无油无水的筷子,夹起一根黄色的被泡得发软的小米椒,轻轻咬了一口,酸酸辣辣的让她瞬间眯了眼——就是这个味!
江孜脑子里闪过一大堆的菜式——什么泡椒鱼头、泡椒鸡爪、泡椒肥肠……
想想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
江家食肆的招牌和八套桌椅在老林叔的赶工下,仅仅花了三天就完工了,江孜还定做了五十块小木板用来写菜名。
江孜上午依旧去摆摊,去私塾做完饭,下午就去铺子里打扫卫生,买些零碎的小东西比如什么小摆件、花瓶花束等来装饰铺子。
等到彻彻底底整理好种琐事,江家食肆的招牌挂上铺子上方时,已经是八月十七号了。
江孜并没有特意去算日子,但是就是这么刚刚好,食肆开业的日子定在了八月十八号。
这个日期这个数字——江孜觉得兆头非常好。
说不定她真的要发大财了。
八月十八号,江谌和于晓毅没有出门,而是架着驴车送江孜和江母还有于晓静、于婶、于晓晨、张宁宁一起去镇上,八个人在驴车上有些挤,大家却一点也不嫌弃,每个人都很高兴。
到铺子里的时候,还未到辰时,集市上还没多少人,江孜开了门,让江谌从侧门将驴车放进后院,好些天没来过的江母和于婶在店里转悠着,连连点头:“这收拾好了还真不错,有模有样的。”
新做好的桌椅摆放整齐,擦得干干净净似乎都能反光,桌上是江孜花了不少银子淘来的素色的小瓷瓶,张宁宁正将从路边摘来的野花插进瓶中,看起来倒是有几分野趣。
铺子左右两侧靠墙的地方各摆放着两个长长的木架。
左侧的木架上摆放着做好的糕点点心,旁边都放着一块小小的木板,贴心的写上了价格——除了集市上常卖的绿豆糕、小米蒸糕、炸红薯片、芝麻蛋卷、红糖蛋卷喝猪油小饼干,江孜又新加了红豆糕、肉松小卷、猪肉脯。
右侧的木架上此时还是空荡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