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来中国持有的美金必须先兑换这张外汇券,他才能消费。
当然,作为代价,这可以让他们在友谊商店以很便宜的价格买到茅台、进口电器、外国的糖果……”
他的声音渐渐变得低沉而有力度,仿佛在诉说着一部波澜壮阔的时代史诗。
作为前世在投行里摸爬滚打十来年的老炮,吴楚之其实对这段历史还是挺了解的。
虽然这是一段尘封的历史,但没法子,这是华国外汇管制政策绕不过去的一段背景。
不了解当初的历史,也就没法了解后续国家外汇政策因时制宜变化的逻辑所在。
眼前那枚小小的外汇券,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章。
1980年4月1日,政务院直接授权中国银行发行外汇兑换券,构建起双轨制货币体系。
其核心目的有三。
一是强制兑换。
外国人入境需将外币按官方汇率兑换成外汇券,消费后剩余外汇券可兑回外币。
二是定向流通。
外汇券仅限指定场所使用,如友谊商店。
三是身份隔离。
软妹币持有者无法直接获取外汇券。
当然,任何政策都有例外群体,但不在普遍之列。
所以,身份隔离机制下,在国内天然形成了有券阶层与无券阶层。
当时很多进口商品只能通过外汇券进行购买,在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里,这就使得外汇券实际价值远超面值,黑市溢价高达50,是80年代的海淘工具。
1994年汇率并轨改革后,软妹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合一,外汇兑换券一夜之间便神秘退场,如今成了收藏界的宠儿。
而随着物资的丰富,原本外汇券作用的第二点,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而失去意义。
但第一点和第三点,其实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变更过,只不过第一点隐晦了些而已。
第三点,甚至加强了。
因为,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如果你的资产构成只是本币资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和“一无所有”压根就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本币系统一旦被击穿底线,构架于这个系统之上的所有资产定价体系会全面崩塌。
当初建国之路,一直都是有两个战场的。
一个战场是基于土地,另一个便是基于货币。
除了有硝烟的战场上解放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将帅们的卓越指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金融战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毕竟是控制了当初国家经济命脉的四大家族,不是什么只会滥发货币的不学无术猪脑花之徒,叙事逻辑不能一昧的说敌人的愚蠢。
只能说,我党的策略更高明,制度更先进。
一个冷知识,软妹币比新中国出现的更早,是1948年。
构成软妹币的,是发行更早的包括北海币、东北币、关东币、长城币、晋察冀边币、冀南币、西北农民币的一揽子边区区域货币。
常先生的金圆券和我党的软妹币,这便是一场关于货币的解放战争。
短短半年时间,面值500万元的金圆券仅能换取过往1元旧法币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