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庸啊,我觉得你说得很对,我也觉得重八确实缺少这样一个部门。”“那你认为这个部门应该怎么设置呢?”“现在就咱们俩聊天,不用藏着掖着了!”胡大老爷暗暗皱眉,这话说得真是天真。事情哪有这么简单?不过他并未迟疑,稍作思考后便镇定地说:“依我看,最好设立一个叫内阁的新机构,归陛下直接管辖,不隶属任何部门,也与上下级无关。”“职位级别不用太高,四品就够了。进入内阁的人称为阁臣,初步定为七人。”“其中六人分别对接六部,另一人专管地方事务。”“以后所有奏折都要先经内阁流转一遍。”“阁臣没有决策权,不能直接批示,但可根据负责领域在奏折上提出建议。”“这样,奏折就多了一道处理环节,皇帝阅后能轻松不少。”“更重要的是,有了阁臣的意见做参考,皇帝也可以少费心神。”“待皇帝批复后,奏折返回内阁,由相关阁臣监督六部或地方执行。”“不过,阁臣仅有监督权,没有实际决策权,他们只是皇帝的眼睛和耳朵罢了。”“这相当于将丞相权力完全分散了。”“在这种制度下,没人能做到一言九鼎,也无法制约君主。”“因为阁臣同级,谁会甘愿听命于某一人?”“这样一来,皇帝便可高枕无忧。”马皇后听得愈发欢喜,最后竟起身笑道:“惟庸啊,我们把你请来真是太明智了!”“你的办法太棒了!”“我觉得这么做肯定没问题!”“你就放心吧,我都记下了,回去慢慢劝说重八采纳!”胡大老爷听完后长舒一口气,他可不想卷入这档事。给出建议尚可,真要亲自参与劝谏,谁知道朱元璋会怎么想。还是离朱元璋远点好,在家陪姐打牌吃饭,或者去教坊司看表演,岂不惬意?于是,马皇后这边的事快结束了,胡大老爷便迅速离开,那逃离的模样像是在躲避什么。深夜,谨身殿内,朱元璋依旧皱眉批阅奏折,蜡烛的光芒照亮整个大殿。但他的脸上满是倦意,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坐着。不久,脚步声传来,马皇后端着羹汤走进来。“重八,先休息下,我给你准备了些吃的。”只有马皇后能劝动朱元璋。他其实已很累了,见到皇后,便顺从地过去。接过热腾腾的羹汤,一边喝一边听皇后慢慢讲述。“今天李善宗不是被你召进宫了?我得知后,将他带到坤宁宫。”“我当时没别的意思,只是想试试能否说服他帮你一段时间,让你父子轻松些。”“结果呢,他虽没答应帮你做事,但给了你个主意。”“说实话,我觉得这主意不错,我给你详细说说……”朱元璋起初对这所谓内阁的提议不以为然,但听着听着,觉得事情有些门道。()朱元璋这个人,是个十足的工作狂。或许更准确地说,他是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在他看来,只有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的事物,才能让他感到安心。正因如此,他果断废除了丞相制度。对于那些流传千年的传统、朝廷的稳定以及辅佐君王的说法,他根本不在意。他只有一个简单的信念:绝不能让子孙后代吃亏。当然,因为见识和观念的局限,他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伤害了子孙后代。但至少他的出发点是善意的。然而,这个固执的人现在也开始感受到压力了。尤其是白天胡大人进宫后大发雷霆的情景,真是令人印象深刻。他知道自己的辛苦没人能替代,但还是得硬撑着。原本以为自己就要这样一直坚持下去。没想到,他的妻子悄悄地给他带来了一个惊喜。“喂,你突然搞出这么大动静,是想吓死我吗?”“这事听着挺新鲜的,咱们得好好听听。”“刚才你说得太快了,我们没听明白,再说一遍吧。”说完,他完全不顾马皇后的反应,急忙跑到御案前拿起了纸笔,又匆匆回到座位。紧跟在他身后的是宋利,手里还端着墨条和砚台。这些东西都堆到了两人中间的小桌子上。朱元璋拿起笔,铺开纸张,满怀期待地看着马皇后。马皇后无奈地看着丈夫这轻率的样子,瞪了他一眼。不过她明白这件事很重要,也就没有反对,只是语气带着不满说道。“哼,现在不提后宫干政的事了吧?”马皇后的话让朱元璋有点尴尬,他摸了摸下巴才开口说道:“哎呀,那都是我一时冲动说的气话。当初我们刚起兵时,好多事还得靠你出主意呢!我只是想给子孙定个规矩罢了。,!”看着朱元璋难得服软的样子,马皇后笑了笑,在他肩上轻轻捶了一下,然后开始讲述胡惟庸跟她提到的事情。马皇后自幼受过良好教育,出身名门。当年朱元璋能娶到她,可以说是高攀了。从小她记忆力就好,这些年对政务和国事也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平时她给朱元璋留足面子,让他随心所欲,但从不插嘴。今天难得认真讨论正事,她侃侃而谈,毫无保留。朱元璋一边听一边飞快地记录。听着听着,他越写越激动。天哪,还有这样的制度!这简直是太好了!光是想到这一点就能让自己和胖儿子轻松许多。表面上看,这只是多了个内阁预审的步骤,但实际上,内阁会根据奏折内容将事情分成轻重缓急几类。这样一来,朱元璋就不必再眉毛胡子一把抓了。而且,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建议,却能大大减轻他的负担。很多事情他独自思考时,往往需要费尽心机才能想出办法。可一旦有人给出一点提示或建议,对他而言就如同抓住了一根线头,顺着这条线就能轻易找到解决之道。这样的结果让他十分满意。其次,这件事对朱元璋来说最大的益处在于权力的分配。虽然马皇后没有将胡大老爷关于阁臣安排的所有想法都告诉朱元璋,但朱元璋怎会猜不到?所有阁臣均为四品官职,各自分管不同的事务。对上,他们只有建议权,只能呈递条陈,无法做出最终决定;对下,他们只有监督权,只能上传下达,不能干预六部及地方的正常运作。这样一来,除非后代子孙一时冲动完全放权,否则按照这种方式运转,绝不会出现权臣独大的局面。毕竟,朱元璋比马皇后更清楚这些朝臣的底细。当然,内阁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威望极高的阁臣,其他人会向他们请教。但谁愿意头顶再加一个能说会道的长辈?大家都是四品官,谁又能真正高出谁太多?因此,不管阁臣入阁前关系如何,入阁后都会立刻树立自己的旗帜,彰显个威。这些朝臣在意的不就是这点吗?朱元璋越想越觉得这件事可行。他真心认为,有了这样一个内阁,自己往后的生活可以轻松许多,虽谈不上完全无忧,但也轻松不少。想到未来的安逸生活,朱元璋也不禁松了一口气。这段时间真是把他累坏了。光明就在眼前,朱元璋心情放松,笑着握住马皇后的手说:“还是我妹妹最懂我!”“看看标儿那孩子,只知道埋头干活,也没想个法子让我轻松点。”“哈哈,我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娶了你!”马皇后闻言一笑,轻轻推了推朱元璋:“你又拿这话哄我!”“怎么能怪标儿?”“标儿都被你累坏了,连小月儿都来向我诉苦好几次了!”“这事还得感谢惟庸,不然你还不知道要把儿子累成什么样!”朱元璋听后点头笑道:“我对胡大老爷的才华从不怀疑。”“也只有他那样的脑子,才能想出这么出色的主意。”不仅让自己免受劳累之苦,还让朝堂上其他人无话可说。毕竟,这多了一个值得期待的助力。------------提到胡惟庸,朱元璋不禁感叹。他挥退众人,只留宋利在一旁伺候。看着马皇后低声说道:“妹子,惟庸确实有才,但也很懒。”“这次他提出这个主意,一是因为你出面,他给面子。”“但他地位特殊,声望很高。”“毛骧帮忙查看过,他在教坊司的生活惬意得很。”这样的身份和能力,谁能不感到压力?“你知道吗?他第一天当差就敢请假,回家玩乐去了!”马皇后听后并未附和,反而白了朱元璋一眼。如今李善长、杨宪、汪广洋等几个丞相都不在了,胡大人便成了文臣中首屈一指的人物。再加上胡馨月已经是东宫太子妃,他与朱家也算是亲家了。“这种话,现在也只有他敢说!”“胡惟庸这个人,有才华却懒散,不过跟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想到这里,朱元璋苦笑着握了握马皇后的手。“罢了,我们原本希望你们父子轻松些,看来胡惟庸短时间内是靠不住了。”“下午别人还在忙碌,他已经溜了。”“你这性格,难道自己不清楚?”“这事又能怪谁?”“朱重八,你现在倒是有本事了?”“他现在只想着享乐。”本来以为这只是权宜之计,没想到竟成了国策,这让朱元璋有些犹豫。“思来想去,我们决定不再勉强了。”仅仅三天后,在朝会上,朱元璋正式宣布了这件事。“你说像这样的人,即使我们不顾忌什么避讳,将他留在内阁,他能同意吗?”马皇后没有多言。“其他人都怕你如老鼠见猫,还敢骂你?恐怕连重话都不敢说吧。”“他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会罢免他。”“他曾是丞相,出身淮西,又是我们的老兄弟、亲家。”“虽然胡惟庸没有揽权的想法,但难保其他人不会阿谀奉承。”“照这样下去,恐怕连胡惟庸都会对我们隐瞒实情了。”马皇后疑惑地问:“那些朝臣到底什么样子,你难道不清楚吗?”朱元璋笑着回应:“妹子,你想啊,刘惟庸的身份摆在那里,如果他进入内阁,哪个朝臣敢在他面前挺直腰杆说话?”“教坊司!”马皇后脱口而出,但随即意识到不妥,急忙改口,“绝对不可能!”朱元璋原本笑眯眯地与马皇后交谈,听到这里却愣住了:“难道你真的担心他会威胁到你和标儿?”:()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