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夏天快来啦 > 第815章 3(第1页)

第815章 3(第1页)

笔杆上的年轮制笔坊的木门总在卯时准时吱呀作响。我站在王润之师傅的案前,看他将山羊毛浸入石灰水,指缝间漏下的水珠在青石板上洇出深色的斑,像宣纸上未干的墨。“这羊毛得在溪水里泡足四十九天,”他用竹篾翻动着木盆里的原料,水面浮起的细绒随涟漪打转,“宣统年间,我爷爷在荣宝斋当伙计,说最好的羊毫要选宁夏滩羊腋下的毛,那里的毛根带着太阳的温度。”清明前的雨总带着股韧劲。有位穿长衫的老者抱着支断裂的湖笔来修,笔杆上刻着的“乾隆年制”已被摩挲得发亮。王师傅用放大镜盯着笔锋,忽然起身从樟木箱里翻出个油纸包,打开时飘出陈年松烟的味道——是卷暗红色的牛角胶,在案头折射出琥珀般的光。“这胶得用桑柴火慢慢熬,”他往砂锅里加水时,手腕的弧度像在写捺画,“光绪年的《考工记》里说,胶性烈,需以雪水调和。去年冬天我特意在院里埋了缸雪,就等着修这老物件。”立夏那天开始扎笔。王师傅的手指在竹管间翻飞,将紫毫、狼毫、羊毫按“三兔九狼”的比例分层排列。阳光穿过窗棂,在他花白的发间流淌,那些缠绕的丝线突然有了韵律,像古琴的弦在微风中轻颤。“你看这笔锋的弧度,”他举起半成品对着光,笔毫在空气中划出细微的弧线,“得像新月初升,既要有锋芒,又得藏着三分含蓄。”案头的青石板上,密密麻麻刻着几十年的扎笔记录,最深的一道痕是1973年刻的,那年他为博物馆修复了支明代的斗笔。入伏后的蝉鸣最盛时,笔坊来了群研学的孩子。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电动制笔机好奇地问:“王爷爷,这个比您手扎的快吧?”老人没抬头,只是将修好的笔浸入墨池,笔尖濡墨的瞬间,散开的墨晕像朵骤然绽放的墨菊。“机器扎的笔,锋是直的。”他铺开宣纸写了个“永”字,笔锋转折处带着自然的飞白,“手扎的笔,每根毛都有自己的脾气,写出来的字才会喘气。”孩子们凑过来时,墨香混着他们身上的汽水味,在作坊里酿成奇特的气息。白露那天,老者来取修好的湖笔。王师傅展开张洒金宣,让他试笔。当笔尖触及纸面的刹那,老者忽然红了眼眶:“和我太爷爷当年用的感觉一模一样。”墨在纸上晕开时,王师傅悄悄将块松香抹在笔杆接口处,那是他从父亲的工具箱里找到的,蜡质表层已结了层细密的冰裂纹。霜降前夜,我看见王师傅在整理账本。泛黄的纸页上记着1962年的物价:狼毫一支,三角七分。夹在账本里的还有张黑白照片,穿工装的年轻人站在制笔车间门口,胸前的钢笔袋鼓鼓囊囊。“那年厂里搞技术革新,”他用袖口擦去照片上的灰尘,“我偷偷把祖传的扎笔口诀抄在工作服里子上。”冬至那天,笔坊的门槛被踏得发烫。买笔的人中,有写毛笔字的小学生,有做文创的设计师,还有位程序员捧着笔记本,要记录传统制笔的工艺流程。王师傅教他们辨认不同毛色时,忽然从抽屉里拿出个锦盒,里面是支笔杆开裂的紫毫笔。“这是1948年我学徒时做的第一支笔,”他轻轻转动笔杆,“你看这裂缝里的墨渍,就知道它陪我熬过多少夜。”窗外的腊梅落了层花瓣在砚台上,研墨时,香气便顺着墨汁渗进纸纹里。除夕的鞭炮声中,王师傅开始制作新笔。他将松烟墨调入温水,又往里面加了点陈年绍兴酒。“我师父说,过年做的笔,得有酒香,才写得出春的味道。”当第一缕晨光爬上笔架时,他忽然在支新做好的狼毫笔杆上刻字,刀锋划过竹面的声响,像在数着岁月的年轮。我望着墙上悬挂的百支毛笔,忽然明白那些笔锋里藏着的不只是毛与竹,还有一代代手艺人用体温焐热的光阴。当春风再次吹进作坊时,新的笔锋蘸着新磨的墨,又会在宣纸上写下新的故事。:()夏天快来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