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適合骑兵的武器绝不能出售给蒙古人。
不然就真的是资敌了。
方逢时最终还是离开了。
满脸的忧虑,虽然他被皇帝描绘的前景说服了,但是心里面还是很不安。
生怕蒙古因为自己而壮大。
那样的话,自己可就是歷史的罪人了。
朱翊钧则继续批奏摺各地奏疏。
今天倒是有不少表彰页洁烈妇的奏疏,
这对皇帝而言算是小事,对於当事老百姓而言是大事,因为能被他看到,亲笔表彰的人大多已经死了。
这种詔书下发下去,更多的是照顾其家人的情绪,以及给周围的人树立榜样。
宣扬价值观。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这种表彰並不像后世批判的那样。
什么立贞节牌坊是对女性的什么什么。
恰恰相反,明朝就是为了保护女性,这才开始表彰贞洁列妇,立贞节牌坊。
因为元末胡俗盛行,汉文化衰落,很多人都说什么汉文化影响了蒙古,什么融合,但是其实胡俗也在影响看汉文化。
尤其是元朝,其蒙古习俗竟然朝著江南开始蔓延。
比如兄终弟及,弟弟继承嫂子,儿子继承后母之类的乱了伦理纲常的习俗。
更可怕的是这些是受法律保护的。
或者说习惯法的保护。
至少在明初的北方,这类习俗还是较多的。
以至於灭掉蒙元之后,这类习俗成了大问题。
要知道,蒙元虽然灭亡了,但是习俗却留下来了。
大明的礼仪、律法都没有全面修订,很多时候地方官断案只能按照习惯法来。
女人面对这种事情报官都没办法。
儒家士大夫哪能容得了这种事情。
於是纷纷上书要求明太祖移风易俗,假如大明和胡元一个习俗。
那么驱除韃虏的意义何在?
於是表彰贞洁列妇的政策就出炉了,为的就是树立榜样,宣扬价值观,保护女性。
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此类政策的推出女权的进步迈出了一大步,却不想在后世反而成为一种压迫。
“明清虽都为理学,然而大为不同啊!”
朱翊钧感慨,最终在奏疏上同意。
这个需要表彰的妇人很可怜,嫁出去之后没几年丈夫死了,但她特別好,没有改嫁,
而是照顾一直照顾著婆婆老死,她回家之后就自杀了。
估计是因为青春不在,人生没什么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