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珍惜开海的机会,想著好好发展经济,提升政绩,而不是给自己招灾。
对此,朱翊钧很满意。
除过开海的事情,朱翊钧最关注的就是辽东了。
辽东地区经过大明军队三个月的围剿,戚继光已经开始遣返部队了,因为正面战场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士兵了。
遣返军队,减少粮损耗。
不得不说,戚继光作为统帅,责任心还是很强的。
知道给朝廷省钱,当然,也可能是张居正心疼国库了。
但是无所谓,戚继光这些天的战绩就摆在那。
甚至朱翊钧这三个月来也算是过了一把宪宗的癮。
作为一个歷史学生,你要问他看过的大明实录中,谁的实录最可怕,那必然是宪宗。
宪宗辽东犁庭扫穴、湖广改土归流,虽然是很大的功绩,但是如果真的在实录中看这些功绩,很多人或许就明白为什么歷史上的儒家总那么爱反对战爭,甚至关心蛮夷了。
因为宪宗的实录实在是血腥,动輒某年某月某日斩首多少,攻破什么什么寨,杀多少人,斩首多少,俘虏多少。
这和朱元璋、朱棣的实录还不太一样。
他们在位期间的战爭虽然也频繁,但是都是大战,那实录读起来只觉得威风凛凛。
但是宪宗不同,朱翊钧只能在宪宗的实录中看到几十斩首、十几斩首、甚至几个斩首。
那些地名也很少有什么什么城,很多从名字看就知道是什么村落、什么寨子后世很多人喜欢拿印第安人什么的嘲讽美的,朱翊钧就从不干这事。
因为经常乾的话,子弹迟早拐弯打在自己的脑袋上。
而就在这三个月,朱翊钧就体验到了这样的待遇。
每隔几日,明军就发来奏报,说自己攻破了什么寨,杀了多少人。
这样的军报每天都有,甚至一天可能有好几份。
一开始朱翊钧还会计算一下今天大明杀死了多少女真人,到了后来,朱翊钧就只关心这些战报中明军的损失。
甚至到了最后一个月,朱翊钧连明军的损失都不关心了。
“难怪身居高位者往往冷血无情,人不是天生冷血无情的,而是在这位置上坐久了,见得多了,麻木了吧。”
朱翊钧感慨。
朱翊钧的確没有想到战报居然也可以如此频繁。
或者说,中央集权已经到达了一定的程度,像这样的低微衝突也需要经过皇帝的过目。
也难怪后来的方歷皇帝开始怠政。
怠政並不意味著不理朝政。
但是方歷之所以敢怠政,其中未必没有鸡毛蒜皮的小事太多的缘故。
除过这些事情,俺答汗和贵族们的勾心斗角也被朱翊钧看在眼中。
“蒙古人要废掉了。”
朱翊钧摇了摇头,蒙古人在这位大汗的带领下迎来了復兴,但同时也在这位大汗的带领下,迎来了衰败。
游牧民族学习大明搞都城、耕地、这不是纯纯搞笑吗?
这些措施的確可以让牧民的日子过得好点,但也仅此而已了。
牧民却因此失去了最重要的机动性。
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的征伐难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