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遂又跟着涌动的人群,一人买了几个附近小摊贩摊子上的林教头同款小毡帽,打算拿回家去给自家孩儿戴。
拿了纪念品,两人这才算是心满意足回了军营,和众人说起沧州山神庙,竖起大拇哥,“好景值得一去!”
*
十月初七,晚秋时节,天高云淡,校场之上旌旗招展,战鼓雷动。高高的木制看台上,随行而来文武官员早已按序就座,他们身着朝服,头戴官帽,或窃窃私语,或凝神观望,神情庄严肃穆却又不约而同期待地看着校场。
阅兵台正中间乃是皇帝御座,潘邓今日身着一身红衣,上衣为黑领绛纱袍,上面是日月暗纹,下裳则为绣着金祥云如意纹的红罗裳,外有暗红色金丝万胜般字纹敝膝,腰间系玉革带,颈间戴白罗方心曲领,头上戴二十四梁通天冠。
他身边是徐观、晁少古、张叔夜等人,另一边则是端坐的燕山王董平和陪客的马氏父子。
当太阳升起那一刻,金光漫漫,大阅兵仪式开始。
随着一阵悠扬的号角声响起,校场上的气氛瞬间严肃起来,远处一队队士兵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从起始点向阅兵台走而来。
步兵们身着铠甲,手持长枪、大刀、弓箭等各式兵器;骑兵们跨着高头大马,马蹄声如密集的鼓点,马上的士兵个个精神抖擞,腰杆挺得笔直,手中的长枪斜指前方,仿佛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战鼓声骤然加强,节奏越来越整齐,士兵们的步伐声与鼓点声交织在一起,整齐划一的动作彰显强大的气势。
真是好军队!令行禁止,能打胜仗,军纪严明,这就是他们的大越军!
文武百官们纷纷扬着脖子向前看,脸上不自觉流露出了自豪的神情,当初大宋之时,天下何曾有如此雄兵!
连董平也张望着看着大越军队,一边心惊与这些队伍怎么能这么整齐,一边在暗地里冷嗤,不过是做样子,搞这些方队来走路有个什么用?战场上才见真章!
这潘邓真是可笑,这么多年没见他还是一如既往爱搞这些面子活,现在他自己都当皇帝了,搞这些也不知道给谁看!
终于在一边小山丘看台上百姓的欢呼声中,阅兵开始,身着金甲的张将军手持令旗,策马来到阅兵台前面,翻身下马,单膝跪地,高声道:“陛下,三军将士整装待发,请陛下检阅!”
张清声音洪亮,回荡在整个校场,潘邓微微颔首,起身走下御座,缓缓向前走向阅兵台前沿。
众文武官员见陛下都站起来走到前边了,早就跃跃欲试,也一同跟到前面来,在栏杆处排成一排,低着头近距离观看大阅兵。
留下少数人在高处坐着,董平也坐在原处,看下面张清看得直撇嘴,多年没见,张清如今就搞这些面子活,看来是端不动刀了,要么林冲和关胜都封了国公,就他没封,啧啧啧。
一边的马扩在董平带来的几个官员的眼刀之下慢慢凑过来,小声说道:“董大王,咱们也下去吧,近点看得清楚。”
第345章把酒沧州
既然马扩相邀,董平自然是客随主便,随着马扩下去了。
他带来的几个官员也和董大王一同站到栏杆边上,看着台下的阅兵仪式。
步军士兵方队率先缓缓走来,士兵们身着亮色铠甲,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光泽,行动间宛如一座座移动的铁丘。
他们手持长矛、盾牌,排成整齐的方阵,每个方队走到阅兵台面前都立定高喊:“吾皇万岁,大越永昌!”
潘邓笑眯眯看着底下将士,挥手示意。
此时阅兵台边上的张宝打个手势,旁边接近观众看台上的立台之内,便有讲解员拿起了扩音喇叭,高声讲解,“……步兵们取胜的关键不光在于精良的武器和变化莫测的战术,我们大越军营还有一件致胜法宝,那便是士兵身上穿着的轻甲!”
旁边的百姓一听还有大人说话,连忙往这边凑,董平和他带来的一众官员也十分吃惊,这是在做什么?自己暴露自己的军事机密?
那几个官员连忙把耳朵全都竖起来。
讲解员接着说道:“……这些轻甲历经八年实战研究,采用了当代最先进的冷锻技艺和合金料材,不仅轻便,还具有极高的强度和韧性,能够抵御刀枪!当年林国公带兵北逐金军,全军将士便佩戴此甲,伤亡比起从前大大降低,军师们也因此士气大增,逐胡人于燕山北!”
百姓听了之后一阵欢呼,虽然前边没听懂,但是后边听懂了!他们林国公威武!
“咚咚咚!”战鼓声如雷鸣般响起,后面的第二队步兵方阵开始变换队形,他们时而排成横队,盾牌紧密如一道钢铁长城密不透风;时而化作纵队,长矛突刺如一条长蛇灵动矫健。
须臾转换队形,盾牌兵在前,长矛兵在后,弓箭手在侧翼,随着一声令下,盾牌兵高举盾牌,组成一道坚固的盾墙,长矛兵从盾墙后探出长矛,弓箭手弯弓搭箭,箭尖指向天空,随时准备射出致命一击。
这一系列动作整齐无比,一气呵成,毫无滞涩。文武官员个个看得眼花缭乱,心里捏着一把劲,一边的小丘看台上游客们又是一连声的叫好。
紧接着,骑兵方阵呼啸而来,绕着偌大的校场跑了一周,骑兵们身着轻甲,手持长枪或钩镰枪,跨下骏马鬃毛飞扬,奔腾如龙,奔跑之间只见校场尘土飞扬,马蹄声如暴风骤雨。
他们分成数列,在阵列中不断变换位置,突然,一名骑兵策马而出,手持长枪,猛地加速,冲向前面竖立的一个木制靶子。
只见他身体前倾,长枪如闪电般刺出,隔着大半个校场的距离,枪头精准地刺入靶心,周围的百姓一阵惊呼。
“看见没,这么远还射中了!”
“好英武!好长枪!这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