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爭规模很大,这是欧洲人对它的第一印象。
在此时欧洲的三十年战爭,新教派支持者和“神罗”哈布斯堡王朝这个天主教支持者,双方的战爭,总计兵力事实上,也就是四十万到六十方区间。
在法兰西参与后,才最近增加了烈度,欧洲混战兵力才真正到达八十方乃至更多的巔峰规模。
而在莫臥儿和明帝国的战爭,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五十万人。
莫臥儿的贸易,也由此中断了大半,大量的莫臥儿帝国区域都深陷战火,让很多黄金无法流入欧洲。
经过莫臥儿皇帝沙贾汗的几次动员,先是十五方人参与,后续增加十一方的马哈巴特汗兵马,再到自己亲自出兵,带了几万帝国精锐,莫臥儿帝国实际出动的兵力,早已经超过三十万人了。
而明帝国加上其僕从和俘虏兵,总计兵力也接近十五万,巔峰时期还要有所超出,可能达到十八方左右。
这样的战爭震撼人心,波斯商人们在推崇瓷器贸易的时候,会聚精会神的描述,其实引起了欧洲人很大的兴趣。
欧洲的贵族很乐意听这些东方故事,这些古老亚洲帝国的战爭,被形容成战象和正宗长矛手的战斗。
这些英国商船的水手,还有人带回一本明国书籍,被眾多贵族哄抢,价值非常之高,最后卖到一个比最好的官窑瓷器更加夸张的价格!
那本书就是冯梦龙写的《崇禎隆盛奇录·新政极盛实歷》。
其之所以价格攀升的这么高,据说是因为其中作者是明朝的官员,他收集了大量明朝朝廷的查阅资料,包括人口、金属產量、地方税收等等,甚至在生铁和钢铁的產量上,在书籍上还敘述了其工艺內容!
这些资料都太过珍贵,也难怪所有贵族都非常想要买到手里,甚至勾起了义大利银行家的兴趣,但最终,这书是被英王查理一世购买了,听说是私人收纳。
国王出面,自然而然令贵族圈们纷纷闭嘴,只能是嘆息一声作罢。
但是书籍的格式,却影响不小。
甚至能影响改写当时欧洲流行的文学作品,一些人会在作品里,掺杂角色航海出行,遭遇海怪,亦或者面对风暴,船只被掀翻,个人漂流到莫臥儿或者明帝国的沿岸的故事。
一个叫约翰弥尔顿的英国人,就写了本名为《斐乐的黄金龙朝》的中篇小说,引起了欧洲贵族间的剧烈反响。
文中敘述是参考冯梦龙的断句方式,並加入了大量从明帝国归来的英国水手描述,並提及汉唐时期的东方敘事逻辑。
即便此时欧洲以及英国的民间,都是饿死病死,被僱佣兵躁,但是並不会太影响他们的贵族,贵族们的生活依旧奢靡,他们就十分钟爱这部富有想像力的异国冒险类型小说。
这本小说形式的作品如此畅销,让约翰十分意外,並隨后在义大利继续推出了后续系列的作品。
也就是更加轰动一时的《斐乐的黄金龙朝·新世纪》、《斐乐的黄金龙朝·
归途》。
这三本小说形式的文学作品对欧洲贵族圈子,非常具有吸引力。第一本讲述的是东亚王朝的发展和主人公的异国冒险,第二部作品则从中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幻想元素,包括华夏龙和突厥狼文化。
甚至於海妖,都有了一些东亚文化中的元素混入,小说开局的主人公背景符合中世纪欧洲的情况,但后续情况则更加多元,因为是异国他乡的描述,其中对於欧洲的等级划分,和臀越礼仪文抱有摔击和控诉。
其中的玄幻內容里面,东方的王朝皇帝掌握亿兆人口,有数百万的军队,歷代皇帝建造的末日要塞,来对抗海洋的威胁。主人公在第二部的《新世纪》里,
加入了天朝军队,乘坐庞大的海军航队反击海妖的入侵的小剧情,很勾人心弦並在结尾处婉转勾勒出来第三部小说的开头。
第三部作品则全力加入欧洲故事剧情,像是要给斐乐这个主角,增加一些西方的天主元素。
可以说,约翰弥尔顿的《斐乐的黄金龙朝》三部曲,將更多的西方文学,往更多元的幻想元素里头延伸出去。其中是以明帝国的內容为核心,又大大影响了欧洲人对明朝的看法。
所有人都对明朝多了一种特別的幻想,不光是民间的故事,更多的是贵族们的目光,都对东方有了更多期待。
而英国作为骨子里就爱掺和俗事的国家,此刻他最想要的,就是利用东方世界的逐渐西进,来纵横闔,谋些利益。
欧洲的水搅混了,他英国玩的才能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