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都解决了,杨蔓又恢复之前平静的生活。
又到赶集日,杨蔓兑现承诺,要带着芽芽一起去。
高兴得芽芽头天晚上就满屋子蹦跶,围着杨蔓“好娘亲好娘亲”叫个不停,看得杨蔓也满脸笑意。
第二日一大早,芽芽不用人叫,自己就穿戴好,神采奕奕等着杨蔓。
杨蔓塞给她一个白面馍馍,等她飞快吃完终于宣布:“走喽,娘带你去赶集。”
今儿个其实是中秋,家人团聚的日子。因着今儿要带芽芽去赶集,昨日下午杨蔓就将节礼送去薛家老大家。
薛家大嫂会做人,每次杨蔓上门都给笑脸,还专程邀请她们娘俩一起过中秋。
每年都听一次的场面话,杨蔓自然不是不识眼色之人,客客气气的回绝。
在薛岭村,杨蔓的家人只有芽芽,她们娘俩在一起就算是团聚了。
——
集上人流如织,杨蔓又舍不得付摊位费,都是走街串巷兜售她的绣品,恐顾不上芽芽,就学蒋昭,找一根绳子将两头分别绑在她和芽芽的腰上,这样就不担心孩子会跑丢。
芽芽第一次来县城,见到什么都好奇。
时不时就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杨蔓每次都颇有耐心的回答。
杨蔓长期卖绣品下来,也积累了不少老主顾。顾客渐渐多起来,杨蔓就给芽芽买一根糖葫芦让她舔着吃,自己忙着做生意。
“哟,蔓娘今儿怎么把孩子带来了?”吴大娘自己是个刺绣迷,奈何专程学了一遭,绣出来的东西也只是差强人意。
她很喜欢杨蔓绣的牡丹,红一簇粉一簇,每瓣花瓣都各有形态,仿佛靠近些就能闻到花香。她每次都来杨蔓这里买绣品,每次必买牡丹。
“吴大娘您来了。孩子闷在家里久了,带孩子来逛逛。”
诸如此类的对话不下数便,芽芽很乖,每次见有顾客来就安静待着,绝不出声打扰。
直到她一转眼,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蒋伯伯!”芽芽兴奋叫了一声,抬脚就要迎上去。
蒋昭救了芽芽,杨蔓是怎么道谢都嫌不够。自家也没有什么名贵物品可以送人,只好每次做了什么稀罕的吃食都叫芽芽给蒋昭送去一份。
一来二去,芽芽倒是和蒋昭相处得很好。
恰好这段时间蒋昭不进山,芽芽一有时间也不去找小伙伴们了,而是去找蒋昭。只因蒋昭会做各种各样的木头玩具,除了做些小兵器,他还会用木头做小船小蜻蜓等物件,芽芽爱不释手。
蒋昭大方,看出芽芽喜欢就要送给她。芽芽却摇头,上次收了蒋昭给的兔肉和小木剑,她娘千叮咛万嘱咐不让她再拿蒋昭给的东西。
芽芽听娘的话不敢要,但耐不住自己实在喜欢,往蒋昭家跑得更勤了,每次一去就对着那些小玩意儿看看摸摸。
碰上蒋昭正在用小刀雕刻木头,她能搬个小凳在蒋昭身边盯着看一下午。
杨蔓知晓后哭笑不得,但又不忍心坏了孩子的兴致,寻个由头见了蒋昭一面,得知他无任何不喜后就由着芽芽去了。心里对蒋昭的好感陡增,想他一个话不多一年大半时间都在深山里的闷男人倒是挺讨孩子喜欢的。
芽芽看到蒋昭只顾兴奋地迎上去,全然忘记了自己腰间系着的绳子。
为了防止芽芽跑太远,杨蔓准备的绳子不长,芽芽跑到一半,被绳子限制住脚步,另一头的杨蔓没注意到她突然跑走,芽芽跑起来也没收着速度,反倒被绳子扯得后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