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亨:“可有说,他……怎么样?”
允禩冷笑:“他敢怎么样?”
德亨叹气:“鄂罗斯大使馆连接着东方和欧洲,举足轻重,他……功勋卓著,堪比开疆拓土了。”
弘晖正色道:“这一点朕不会否认,也不会含糊其辞,朕不仅要重赏,还会刊登报纸,昭告天下,朕有此肱股之臣。”
允禩点头,虽然心里觉着太过了,但若是在召开万国来朝会之际封赏的话,具有另外的意义,那也罢了。
弘晖继续道:“但他若是心有怨怼,对朕处置范玉柱流露丁点不满之意,朕也不介意做个视而不见的昏君。”
德亨白眼:“瞎说什么大实话,昏君轮得到你来做?”
弘晖喷笑出声,道:“我不做,你来做?”
德亨:“他是我的人,自要我来做……”
允禩看他们兄弟毫无君臣之分的言笑晏晏间定天下之势,只觉着自己老了。
说不上是羡慕还是失落,只是父、兄相继故去,留下的人,只剩下岁月的陪衬。
允禩突然就共频了允祥的矫情,也理解了他的逃避。
新的朝堂,是年轻人的。
或者说,这个朝堂,这个国家,这个天下,终究还是按照德亨的意愿,显露出它即将会有的面目。
第423章
直隶总督陶犇亲去圆明园面圣,说的就是范毓馪的事情。
当然,他其实去找德亨汇报的,但现在弘晖是皇帝了,都不用犹豫的,他直接找两人汇报就行了。
新帝登基,朝中内外重要职位自有变动,趁着回京述职之机,弘晖将陶牛牛从海外调回,任直隶总督,海运总督点了傅宁去接任。
傅宁一直跟着十八阿哥允祄,后来被雍正帝调到紫禁城接替马武任领侍卫内大臣。虽从未从事海运之职,对海运衙门运作也不甚通,但海运衙门成立十几年,本也与大陆其他衙门不同,自有一套运作体系,他去有建树则罢,无建树,守成还是可以的。
海运总督意味着什么,马奇自是知道的,他再三思量之后,向弘晖提出了隐退。
给年轻的子侄让道。
但被弘晖拒绝了,弘晖明确表示,马奇是三朝重臣,他立在朝堂上,就是定海神针,马奇可以只参加大朝会,平时不上朝,但不能退。
哦,我一登基,朝中老臣就都走光了,怎么着,对我有意见?
马奇一听,也不提退了,只是自家子侄也得猫着些,不能弄成了一个富察半朝,遭人嫉恨,也是难办。
还有瑛琦侄女儿,唉,他原本想以自己隐退跟皇帝求个恩旨,让侄女儿回家自行婚嫁的,现在也说不出口了。
陶牛牛任海运总督,与全球各国都有来往,运行的是另外一套信息体系,所以,对有些消息,理藩院这边不知道的,陶牛牛知道。
比如,鄂罗斯皇位更迭这样的大事,他必须亲自来跟德亨说。
彼得大帝在1725年,也就是雍正三年去世,当时,消息传回国内后,雍正帝还派遣理藩院官员亲去鄂罗斯吊唁,带回来的消息是,接任彼得大帝皇位的,是他的继妻叶卡捷琳娜。
听到这个难以置信、更加难以接受的消息后,雍正帝给了一个评价:北蛮之国,也太不讲究了,并对鄂罗斯真的是一个大国表示怀疑。
还是弘晖忍不住说了句:“姐姐乃是和鄂罗斯比邻的土尔扈特女王,在欧洲,妻子继承夫家王位,乃是寻常。”才制止了雍正帝的鄙夷。
德亨从范毓馪那里所得的消息更多一些,彼得大帝去世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妻子叶卡捷琳娜即位,是多方争斗的结果。
伊凡支持废太子外甥的儿子、即彼得大帝的孙子小彼得为帝,并向范毓馪求助,借助中方势力,以武力助小彼得登基。
但是,支持叶卡捷琳娜的人不是旁人,而是彼得大帝的亲信和枢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