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令之暗自思索。
三座碑亭,最有可能的是,前方那座记述她的生平,中间那座追思她的德行,最后那座……
最后那座石碑刻的是什么?
裴令之实在猜不出来。
景昭将狐裘交还给裴令之,理一理微微散乱的鬓发,走上前去。
直到这一刻,她的情绪完全变了。
她来到碑亭前,对着黑夜里的山岳平静说道:“不孝女昭叩见母后。”
这里才是文宣皇后的埋骨地。
她的语调非常平静,就像冬日里结冰的河流冰层,看似静默,下方涌动着无尽的波澜,每一个字都好像含着一口血,平平说完这极短的一句话,已经耗竭了她所有力气。
然后她拜下去。
裴令之紧随其后。
第一座石碑上的内容,与裴令之的猜测并无不同。
它记述了文宣皇后的生平,大篇幅刻画了文宣皇后做公主时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与她下嫁皇帝后夫妇二人琴瑟和谐的恩爱情谊,再往后一笔带过国破家亡的惨痛,赞颂文宣皇后的种种品德。
很显然,这篇辞藻华美、记述全面的碑文,绝不会出自皇帝或景昭之手,中规中矩、文辞动人,拿出去可以直接放进史书里当做文宣皇后的小传。
它没有太真挚的感情,却很标准。
第二座碑的字迹很秀气,但以裴令之的眼光看来,有些稚拙。
那是景昭年幼时所写。
景昭至今不以文采闻名,她没有继承皇帝的天赋,年幼的皇太女更写不出足以流传千古的悼词。
但世间文章,唯情可以动人。
拜过第二座石碑,裴令之差不多猜到了第三座石碑上的内容出自谁。
他看向碑面。
刻碑的工匠技艺的确惊人,能将文稿的字迹一丝不苟誊录至碑上,就连景昭年幼时稚气未脱的笔迹都能拓出八九分神韵。
裴令之愣住了。
眼前碑面上,的确是皇帝年轻时闻名天下的一笔出众书法,足足保留了七分相似。
正因如此,他仿佛能透过碑上纵横字迹,看破纸面上那淋漓的笔墨。
一只无形的手自虚空中伸来,攫住了裴令之整颗心脏。
看到碑文的第一眼,那种难以言喻的凄楚随之而来,铺天盖地,就像巨浪当头而下,避无可避。
碑上唯有三行字。
哀之。
哀之。
哀之。
从右向左,一字排开。
越是往后,那字迹便越趋近狂草,笔锋几乎要深深穿透整座石碑,裴令之不忍再看,匆匆移开目光。
景昭照例拜下去,起身时稍微晃了一下,不等裴令之伸手去扶,她已经站稳身体。
“天快亮了。”景昭没头没脑地说。
的确,现在已经趋近于黎明,但天边的风雪与黑夜凝成一气,似乎根本不打算消散。
京城的冬天寒冷,每逢下雪,一整天天边都笼罩着不散的阴沉。按照如今的雪势,一时半刻很难看到第一缕天光。
景昭走进碑亭里,靠着石碑坐在地上。
不远处禁卫和侍从们探头探脑,很想过来送伞,却又不敢打扰。
不知为什么,景昭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