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接旨之后,脸色有些阴沉,爵位也没有、实际的好处也没有。
我在这里已经是说一不二,谁让你封什么刺史、节度使了。
自己有灭夏之功,结果和从河北逃回来的西军兵马,受到的封赏也和自己差不多。
打发宣旨人走了以后,陈绍在营帐内走了一圈,随后释怀地一笑。
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管他封的是什么官,自己心中有数就行。
陈绍也发现了,他自己对大宋体验,实在还很浅薄。
来到这里,不过几年时间,大部分时候都在西夏的旧地上打转。
对于大宋现在局面,实在缺少理性的认识,所以才会处处都觉得怪怪的。
若是深刻了解过大宋,陈绍就不意外了。
大宋什么时候,赏罚做到分明了,自己就凑活着用吧,这身份也算是承认自己对于西夏旧地的统治了。
——
对于大宋来说,今年最让他们轻松的,就是禁军几十万人的费被省了下来。
中央禁军,虽然还有几十万人开支粮饷,但是早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养着他们,纯属是浪费粮食,这也是大宋上下的共识。
但是汴梁这么大的地方,总要有一支人马来守卫,训练新军的任务,还是落到了高俅身上。
当年的中央禁军已经完全没有野战能力,可是在汴梁,还是有些用处的。
不管是治河还是维持汴梁治安,都少不得他们,遇到什么事,也会优先从禁军中抽调人手。
朝中开府仪同三司,以太尉衔掌殿前司,并权知侍卫亲军马步两司事的高俅,就是官家潜邸旧人。
他是深明大义,在官家要对禁军动手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官家一边。
这样的人才是亲信,才是天子家奴,才能让皇帝放心由他掌握三衙。
高俅这人,你说他属于梁师成也行,你说他不属于朝堂中任何一派也没毛病,他就是官家赵佶一派的。
之所以看上去像是梁师成一系的,那也是因为梁师成也是一样,都是赵佶的家奴。
赵佶看上去昏庸享乐,对这种事上,却格外精明。
其实高俅也并不像史书上写的那么大奸大恶。
他不算是依附蔡京或者童贯、他的所有一切都是官家给的,从一个帮闲提拔到了这等地位。
而且高俅为人其实相当低调,对官家忠心耿耿。要是高俅真的如史书所言是什么四奸六贼的,和朝中某派打得火热,赵佶怎么放心让他长久执掌三衙。
至于禁军废弛无能,不堪一战,这里头也没有高俅多少责任。
这是大宋由来已久的弊病,一点点累计到了如今,已经没法救了。只能是剜肉医疮,彻底把禁军给裁撤了,然后训练京营新军。
这次收到旨意,让他用最快的速度,训练出一支新军来。
高俅也是愁的不轻
官家确实信任自己,但是官家也确实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高俅想过推辞,但是被赵佶一番言辞恳切的交心话语,给劝了回来。
想到官家拍着自己的手背,说的那些话,高俅暗暗给自己鼓了鼓劲。
不论有多难,自己一定要帮官家把新军建起来,让那些宵小们不敢窥视汴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