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犬狄铁蹄下蹂躏近四十年,江北江南,俨然是两翻天地。
北上一路林妍见识了太多,看见犬狄贵族跑马圈地,看见犬狄爪牙横征暴敛;看见江北十室九空,看见良田荒芜、道旁白骨森森……
路过中山故地的时候,林妍去了一趟卫氏的陵园。朝廷南渡时,卫氏阖族两千多儿女誓死守卫江北不退,除了卫老太师,阖族战死。
战死的卫氏族人,大多曝尸荒野,如今,白骨无存。
卫氏的陵园很大,近乎一片山头,林妍一座座墓碑看过,终于在后面,一个很不起眼的位置找到了一个墓碑、一方半秃的土丘。那墓碑上刻着两个名字,一个是卫国公世子卫桓,一个,是珠珠。
林妍祭拜过,又给坟茔重新塑了土,而后重新踏上北上的征途。
林妍又路过了前朝帝都,昔日繁荣昌盛的帝都已成一片废墟。当地人说,因着几十年前围绕着这座千年古城反反复复的争夺,一轮又一轮誓死血战,帝都每一寸土地上都浸染了鲜血,每一块砖瓦下都有英烈的亡魂。
帝都,已然成了一座鬼城,阴阴森森。
尽是废墟。
林妍带人走进了这片断壁残垣。
南雍的京城承袭帝都的格局而建,林妍似乎找到了楚氏在帝都的旧宅。
而与楚氏旧宅一墙之隔的,就是旧日的卉阳公主府、后来的文肃公主府,她母亲出生的地方,也该是——她的家。
甚至墙上开了一个角门,两座府邸居然相连。
废墟里有一株百年银杏树,十分的枝繁叶茂,树干上有一道道模糊却似有规律的刻痕,似乎是小孩子记量身高所刻。林妍围着银杏树走了一圈,抬头看见树干上有一行模糊的字,勉强能从残存的稚嫩笔画里看出来,写的是——
“珠珠与卫郎永结同心”。
原来珠珠,是圣文肃公主的乳名。
林妍伸手,指腹摸过这一行字,感受着树皮粗粝的质感,好似忽然地,与她祖母圣文肃公主,隔着六七十年的春秋岁月,就这么对上了话。
她突然就懂了,圣文肃公主筹谋隐忍十年,也要为章华台案平反的决心。
百年的银杏树枝繁叶茂,很是高大。一片片小扇子似的叶子,若是到了秋天,满树满地的金黄,应当很是凄美绝艳。
怪不得卫老太师他们一眼就能认出来她,康老夫人说她气质神韵随了文肃公主……林妍低头,轻轻一笑,她真的,很像她的姥姥。
帝都城外,明台陵还在,章华台却早已烧成一片废墟。郁郁葱葱的树木长出来,草木葳蕤,粉蝶翻飞,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只有零零散散塌倒的宫灯柱台、散碎的琉璃瓦片、断裂的石柱诉说着昔日的章华台是何等繁华风流,如那一册《章华台集》,一篇篇洋洋洒洒的文章,这里曾有章华双壁、有九科进士,士子风流,知天下、论政事,风发意气,在此地的章华台宴上,曾许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壮志豪言。
林妍站在章华台的废墟上,遥望帝都的断壁残垣,果然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
从章华台坍塌的遗迹向山脚下望,能看到青石书院的旧址,也能看到楚氏乌堡的地基。
此处的山脚下,曾经有一片雪桃林,结出的桃子清甜味美,享誉京城百年。
卫老太师给林妍的文肃公主遗物里,有《章华集》最原始的手稿,也有不曾刊印的《章华台集序》和《章华宴记》。那尚显青涩的笔触,是她姥姥年少的笔迹。
六十多年前这里章华台宴的盛况与豪情,都透过文肃公主年少的笔触,一幕幕在林妍眼前展现。
而今,曾经在此横槊赋诗的人们,都已作古。
千古风流人物,风发意气,尽作尘土。
林妍回头看着早已被烧成废墟的章华台,摇头下山。山脚下的青石书院,也早已荒废——
章华台啊,已烬了。
千古风流,只剩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