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建立详细的物料追溯台账!每一批物料入库,必须记录供应商、入库时间、检验人、库存位置。领用时,必须记录用途、领用人、使用工位。一旦出现问题,可以迅速追溯源头和责任环节!
第三,关键工序设立复核机制!像胶剂调配这样的核心环节,必须由两人以上操作,互相监督,填写调配记录,双方签字画押!
这些措施在现代企业看来是常识,但在管理粗放的古代将作监,无疑是革命性的!
写完后,他立刻带着这份新鲜出炉的《将作监军工物料质量管理规程(初稿)》,求见曹玮。
曹玮正在处理公文,见到赵楷匆匆而来,眉头微蹙:“何事如此匆忙?”
赵楷没有直接告状,而是将那份规程和那张有问题的领料单一起呈上,语气沉痛而诚恳:“大人,小子今日于胶剂调配中,偶发现一批石灰质量异常,险些酿成大错。虽及时制止,然深恐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痛定思痛,小子草拟此规程,旨在加强物料管控,明晰责任,防患于未然。请大人过目。”
曹玮接过规程,仔细翻阅,越看神色越是凝重。他何等精明,立刻从这规程和赵楷的语气中嗅出了不寻常的味道。
“偶发异常?”曹玮放下规程,目光如电,看向赵楷,“果真如此?”
赵楷低头:“小子不敢妄言。然物料管理若始终如此粗放,今日之石灰,明日或为铁料,后日或为弓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军国大事,不得不慎!故冒昧呈上此议,望大人明鉴。”
他没有直接指责任何人,而是将问题提升到了“管理制度缺陷”的层面,既点出了风险,又避免了打草惊蛇。
曹玮沉默片刻,手指敲着那份规程,缓缓道:“此议……甚好。物料管理,确为军工重中之重。然推行此法,触动甚广,恐引非议。”
“小子明白!”赵楷立刻道,“可先于‘靖虏弩’工坊试行!若确有成效,再行推广!如此,既可保障要务,亦可视情gradual推行,减少阻力。”
曹玮深深看了赵楷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小子,不仅有点歪才,还懂些进退之道。
“准!”曹玮拍板,“即日起,‘靖虏弩’工坊一应物料,依此规程试行!所需人手、权限,本官准你调配!若有阻挠,报我知晓!”
“谢大人!”赵楷心中大喜,要的就是这个尚方宝剑!
他立刻返回工坊,雷厉风行地开始推行新规。
首先,他强行从库房调来了那批“问题石灰”的入库记录和同一批次的剩余库存,当着库房司库(脸色极其难看)的面,进行现场“复核检验”。结果毫无疑问,同一批次的其他石灰也存在同样问题!
赵楷不动声色,严格按照新规程,将整批石灰标记为“不合格品”,隔离封存,记录在案。然后,他要求库房立即调拨合格石灰,并必须经过他指定的检验员(他提拔了刘三)检验合格后,方可领用。
库房司库气得脸色铁青,但在曹玮的手令和赵楷拿出的“确凿证据”面前,无从反驳,只能照办。
接着,赵楷在胶剂工棚推行“双人操作复核制”和“调配记录表”,要求每一步操作都有记录,双方签字。开始工匠们极其不习惯,觉得麻烦,但在赵楷的强硬要求和“出了问题一起担责”的警示下,不得不执行。
这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虽然引起了不小的怨言和暗中咒骂,但物料管理的漏洞被迅速堵上,“靖虏弩”的生产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那位在背后搞鬼的司库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没能破坏生产,反而暴露了库房管理的混乱,被曹玮叫去狠狠申饬了一番,暂时不敢再轻举妄动。
张匠头等人看到赵楷如此强硬且手段老辣,暗中忌惮,气焰也收敛了不少。
赵楷用“标准化”的管理思维,成功化解了一次潜在的阴谋,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然而,他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
这次是来自技术层面的深层次问题——基础材料的质量瓶颈。
“靖虏弩”的量产虽然勉强维持,但性能始终无法达到测试样品的水平,尤其是复合弓臂的寿命和一致性波动很大。问题的根源,直指最基础的原材料——木材和铁料。
将作监采购的木材,树种混杂,树龄不一,密度、纹理、含水率差异巨大,即使用同一工艺处理,性能也天差地别。铁料更是如此,杂质含量、含碳量全凭铁匠经验,强度硬度极不稳定。
没有稳定的“工业母材”,再精巧的设计和严格的工艺,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赵楷再次陷入了困境。改善基础材料?这涉及到整个帝国的矿业、冶金、林业水平,根本不是他一个将作监小管事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