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玮沉吟片刻,对武库司主事道:“李主事,军器之用,首重实效。靖虏弩于前番边境冲突中,已显其能,枢密院亦有嘉奖。些许非关键尺寸微调,若于性能无损,反有增益,不必过于拘泥旧文。此事,本官会行文兵部说明。”
武库司主事没想到曹玮如此强硬回护,脸色变了变,但也不敢直接顶撞枢密院承旨,只得悻悻道:“既然曹大人如此说,下官……下官暂且收下。然此事下官必如实回禀部堂!”
说完,带着人灰溜溜地走了。
张匠头等人也赶紧溜走。
库房外只剩下曹玮和赵楷。
“谢大人回护。”赵楷躬身道谢,心里却无多少喜悦。他知道,这只是暂时压下了矛盾,根源并未解决。
曹玮看着他,淡淡道:“标准之争,非一日之功。旧制惯性,盘根错节。欲立新标,非仅技术之事,更为权责之争。你此番,是动了兵部武库司的权柄了。”
赵楷心中一凛,顿时明白了更深层的关窍。标准化不仅触动了工匠的利益,更触动了管理部门的权威!以前验收军器,标准模糊,解释权在验收官员手中,操作空间巨大。如今标准明确,数据说话,他们的权力就被大大削弱了!难怪反应如此激烈!
“下官……明白了。”赵楷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技术问题好解决,但这体制和利益的壁垒,实在难以撼动。
“明白就好。”曹玮语气依旧平淡,“然事已至此,唯有前行。陛下既已首肯,便是大势。然推行之策,需更加讲究。新标准之设立,当联合兵部、工部共议,取得共识,方为长久之计。而非你将作监一纸文书,便可推行天下。此中分寸,你当细思。”
赵楷恍然大悟。曹玮这是在点拨他!不能只埋头搞技术推广,必须争取上层建筑的支持,走官方认证的程序!
“大人教诲的是!下官愚钝!”赵楷心悦诚服。
“嗯。”曹玮点点头,“近期,兵部与工部或会就军械制式修订之事进行磋商。届时,你需做好准备,以实绩和数据,说服诸公。此乃正道。”
“是!下官定当竭尽全力!”赵楷心中重新燃起希望。如果能把“标准化”变成国家认可的正式标准,那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送走曹玮,赵楷立刻调整了策略。他不再急于在所有工坊强行推行新标准,而是集中精力,做两件事:
第一,夯实数据基础。他让孙主事组织人手,对按照新旧两种标准生产的军械部件进行全方位的对比测试,详细记录良品率、互换性、耐久性、维护工时等数据,形成详实的报告,作为未来谈判的有力武器。
第二,拉拢盟友,分化敌人。他不再将老师傅们一概视为敌人,而是主动找那些相对开明、手艺好、有威望的老匠师谈心,邀请他们参与新标准的讨论和制定,给予他们尊重和一定的“话语权”,甚至将部分“标准化”的检验工作交给他们负责,将他们的利益与新标准进行一定程度的绑定。
同时,他通过曹玮的关系,开始与兵部武备司(负责军械研发和定型的部门,与武库司存在竞争)的中下层官员接触,展示“标准化”带来的好处,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过程缓慢而艰难,但局面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数据报告越来越厚,事实胜于雄辩。
少数老匠师的态度开始软化,甚至有人开始觉得“按标准做,省心省力,少背锅”。
兵部武备司的官员对能提升军械可靠性的新方法很感兴趣……
就在赵楷忙于经营上层路线时,基层的“标准化”种子,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发芽。
这日,鲁小鱼兴奋地跑来找到赵楷:“赵先生!快来看!铁蛋……铁蛋他弄出个新玩意儿!”
赵楷疑惑地跟着鲁小鱼来到工坊一角,只见铁蛋正得意洋洋地摆弄着一个木头和铁片制成的简易装置。
“郎君!您看!”铁蛋献宝似的举起那装置,“俺看大伙用那个‘过规’、‘不过规’老对不准,还得眯眼瞅,就琢磨着……能不能把它们弄到一块儿?”
赵楷仔细一看,顿时乐了。铁蛋竟然把“过规”和“不过规”这两个独立的量规,巧妙地组合在了一起,做成了一个简陋的极限量规!
他用一根铁片做手柄,一端固定着“通过”环(孔径稍大),另一端固定着“不通过”环(孔径稍小),中间用一根轴连接,可以旋转。检验时,只需将零件往“通过”环里塞,能进去;再往“不通过”环里塞,进不去;就说明零件尺寸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