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不就是当年的梁太妃——齐王已算皇帝得力帮手,但当年柳氏太子妃不情愿定亲加寿,梁侧妃可没少往袁太后面前下功夫,想把加寿改定齐王。
莫不就是当年太子府上的一干子姬妾和后宫里的嫔妃?
再说,这话明白的表达,她若得宠有子,将对太子萧乾不利。
柳太后对太子乾哥爱如珍宝,但皇家的事情,外面怎么看的出来真和假?古大人等才敢如此大胆,进宫的姑娘们才敢认为是个机会,就行挑唆之举。
古大人等精心的筹备,让柳太后小费手段掏干净话。过上一天,就发生让百官疑惑的“对嘴”事件,柳太后杖毙了一个。
宫里宫外都说“对嘴”,余下的两个知道不是。她们只看到太后叫走,再就死讯传来,谣言放出来。太后宫中上上下下异口同声,都听到疯姑娘争执声,说得有鼻子有眼,独她们没有听到。
也不是离的远。
这两个心生不妙,有些稳不住。进宫后不是想出宫就出宫,不到日子,不得允许,家人也见不到。
她们收买小太监往宫外传话,只有一句:“没有对嘴。”
话要是传出去,柳太后成了杀人犯。
皇帝、皇后和太后一起截下这话,她们死在皇帝手里。
在今天大朝会,皇帝发作这事,柳太后特意偏殿旁听。
在他们母子心里,存以后谋害太子之心,不是谋反是什么?
对皇帝来说,其心可诛,都可以是个抄家和连坐的罪名。
当他一段话推出又一段话,把事实变相的揭露,柳太后手里的帕子湿了一条又一条。
她还有另外一个病根儿,刻意模仿袁太后。
袁太后养孙子天下闻名,柳太后得到乾哥心满意足,对加寿再无芥蒂不说,甚至有时候百依百顺。她还想着永乐公主呢。
袁太后杀欧阳容,一夜之间灰飞烟灭。柳太后杀“其心可诛”的宫人,好似她重杀一回欧阳容般痛快。
无数回,柳太后觉得袁太后的威风全在杀欧阳容上面。
头天,欧阳容还跪到御书房外求为兄弟申冤,求拿凶手袁执瑜袁执璞抵命。当晚,就自尽身亡。
欧阳家的人闹事,柳至结案:“死了的欧阳保是贵妃在外作恶的帮手,欧阳保一死,贵妃担心事发,畏惧自尽。”太上皇当时是皇帝,追究到底,把已安葬的欧阳容免去皇贵妃身份,连夜迁出皇陵。
太上皇当年维护太后的身影,在宫里的柳太后一看就知。
而今,她的儿子维护她。柳太后既感动于母子连心之处,又有效仿袁太后的满足,宫人又送上几个帕子,也似乎不够她用。
------题外话------
仔很想把这件事写完,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下回了。
哈哈,这一章要是叫柳太后的病根儿也不错吧。
……。
新文《名门淑秀:错嫁权臣》蒙好些亲爱的们支持,特此感谢。,但就字数来看,收藏可不能说好,没收藏的亲们快来收藏了啊。,!
bsp;百官默然。
天气本也炎热,金殿上虽有去暑的措施,但古谔瞬间满头大汗,再瞬间汗透衣裳。
他本想出经过层层选秀的姑娘不可能“对嘴”,这种大魄力的人不是疯子就是疯子,没有第二个选择。现在让皇帝堵的死死的。
皇帝发作一通后,依然余怒未息:“岂有此理,听上去不合情理,其实呢,哼哼,不过是有人妄想造反!妄想在名声上动宫里的文章!听上去,怎么敢有人和太后对嘴?其实呢,陷太后于不义,最后想害的是朕吧!”
跺一跺脚,他又骂上一遍:“朕亲身走过五湖四海,朕亲身泰山代太上皇封禅,朕代太上皇去过异邦结盟,朕受命于天……”
一件本来应该变成“宫闱嫉妒案”,就此性质变成“意图谋反”。偏殿中坐着的柳太后泪水涟涟,听到这里,无声的把个帕子哭的湿透。
稍有明理的人,都看得出来“对嘴”这话有内幕。而事实上,那死了的姑娘,怎么敢和太后对嘴?她揣着一腔巴结太后的心还来不及。
那柳太后,她哭的是什么呢?
……
分到太后宫中的三个人,太后给脸面就见见,不给脸面由管她们的宫人安置。
因太后选秀时挑三拣四,三个人进宫前,古大人等想了又想,让她们家里人传话,听满耳朵的怎么讨好柳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