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这有的没的,反正都结婚了,等慢慢磨几年,这感情也就有了,反正老二挺稀罕他这媳妇……老二那孩子的性格你还不知道,肯定错不了。”
李家院子外,薛菱一听完李父李母二人的对话后,放弃了进去的打算,默默转身离开。
薛菱一和李大嫂本来都快到猪场了,但她越想越觉得自己这样的做法不太对,既然自己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那肯定要赵李母这个当事人好好问问才对。
自己这样逃避,还怎么解决问题嘛!
但现在听完李父俩人的对话后,薛菱一觉得事情变得更棘手了,有些问题好像还真不是想解决就能解决。
……
秋收结束后,李家又恢复了一天两顿的伙食,这也是这年代的一个常态,只是比起别家,李家属于是顿顿能吃饱这样一个状态。
所以,等吃过早饭的薛菱一妯娌俩,下午从猪舍回到李家时,李家的口粮都已经搬运回家了。
这时候村里的主要口粮也是按照细粮:粗粮=3:7的比例分粮的,细粮就是旱稻谷和麦子,粗粮则是玉米棒子和高粱。
而土豆、红薯则按照4斤兑换一斤主粮的比例,换算成主粮。
晚饭后,趁着天色还没黑的这段时间,李家人坐在院子里,开始进行自家内部今年的分红。
薛菱一自觉这事和自己没多大关系,但想到下午听到的对话后,还是乖觉的坐了下来。
李母手上拿着一家人今年的分红,嘴上则解释道:“因为今年队里的收成还不错,所以工分也比往年值钱,一个工分能折合到1毛2。”
听到这,即使早就知道了这事,但李家人的脸上还是不免带上了笑。
毕竟这往年,他们新河大队最好情况,也是就一个工分折合成1毛的工钱罢了,没想到今年地里的收成居然这么好。
薛菱一则暗自得意,她们第一生产小队今年工分能和往年拉开那么大差距,自己绝对可以算是最大功臣。
先不说,自己在秋收时,人为给生产队增加的产量,就连昨天队里拉到食品站的任务猪,也是在自己不停开小灶的情况下,才能在这短短时间里内长到二等猪的标准。
虽说这猪也就堪堪达到了二等的标准,但好歹这每斤的价格也比三等高了一毛多。
而李母则扫视了一圈众人,这才继续说道:“咱们家也没几个人,所以我跟你们爹直接做主了,家里人的口粮钱就从家里的总工分中扣。今年队里收入不错,扣除队里全年分的各类实物的折款后,我们家拢共还剩383。5元的现金。”
李母口中的实物,包括生产队过去一年给社员分的口粮、菜油、棉花等,还包括过段时间队上杀猪时分的猪ròu,以及过年前队上作坊做好后要分的粉条等。
而薛菱一听到这,不禁咂舌,这时候农民可真不好当。
乍一听,好像感觉这李家的收入还挺不错,但这前提是新河大队的每个工,也就是每10个工分可以值1块2。
但事实是,这几年国内大部分的农村,普遍每个工只值4-8毛,甚至还有全年工分抵不了口粮钱,要靠国家救济粮活着的生产队。
当然,也有的地方,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农副业发展不错,社员们每个工可以高到近2块。
可这毕竟是凤毛麟角,全国也没几个生产队可以达到。
所以,总体对比下来,新河大队的生产条件算是很不错的。
这也是当初薛伯父将侄女安排过来的另一原因,不然单凭原主母亲的建议,可不足以让他做出这样的决定。
李家现在有4个成年劳动力,李父今年45岁,李母也才43岁,都还是能干活的年纪,全家却只有李清清和李思瑶这两个小姑娘需要靠家里来养着。
而李家父子平日里上工,都是拿10个工分,农忙时李清源甚至还能拿到12-14工分,李大嫂之前下地时,那也是拿8工分的狠人,就算是平日里因为要照顾李思瑶这孙女,因此早上基本不上工的李母,也还是能拿5-6工分每天的。
这样4个成年劳动力,家里又没有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孙辈还只有李思瑶一个小姑娘,所以李家即使有个正在读书的小姑子,但一家人的口粮钱开销也实在不算多。
但试想一下,这要是李家孙辈再多两个男娃,李清清这辈再多个读书的儿子,或者家里多个老人。
要是真算上这些人的口粮钱和学费、书本费,李家不说变成欠款户那么夸张,但基本可以断定就没多少分红了。
毕竟,“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男娃的饭量可是没办法拿那点基本口粮可以打发的。
再加上为一家人制衣服、买杂物的钱,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