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国传说中得到风神传承的地方,还有很远距离。
山川又一次回复了平日里的安静。
而第二日时,有诸多的小兽来这里饮食,见到那一朵碧草吐出花枝,是一白色牡丹,随风而摇,仿佛少女迎风而舞,居然让它们不忍心去伤害。
此次佛道初相逢,山中群兽都得了裨益,那山神虽然初生,但是却有天然的勤勉和聪明,知道讲法深奥,自己思考的话肯定会误过太多,就没有认真思考细想,而是将文字记录下来,要在之后去看全篇。
看着这石刻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欣喜不尽,想了想,又取出石刀,要在石刻前面写下名字,是为论法篇,但是下刀得时候,莫名其妙,手掌用力过头,石板咔嚓咔嚓,中间居然有一小块崩溃,直接化作石粉消散。
若是以此为五十分,那么至少已去其一。
仿佛冥冥中不许这一物圆满。
山神怔怔看着散失的部分,跌坐在地,懊恼不已,连连捶地,却也无可挽回。
后此山方圆一千里,灵气渐有充沛,修士常来。
又三十余年后,有了修儒门的书生追债不成,又无银两住宿客栈,只得入山中夜宿,黑夜当中常常听到了声音细碎交谈,书生好奇,举烛出而视,见到河流之畔,有白狐如人打坐,谈论佛门禅宗之理,旁边则是黑狐如道人,字字珠玑。
是为此地所谓野狐禅也。
书生大喜,上前相识,遭引而入山神庙会,见诸奇异之变,山川精怪,又见貌美清冷白衣少女。
一见倾心,后才知乃是牡丹所化,求而不得,狼狈离去。
次年再来,已不见牡丹,据说已然消去,是为牡丹仙子,欲要以双足丈量九洲,追一人,而书生失神落魄,亦行遍天下,嗜酒如命,专看诸神妙故事,记录成册以留后世,书中多谈论所谓狐仙,女鬼,山神志怪,牡丹仙子之流,是以为常人所喜,而为大儒所鄙,称当敬鬼神而远之。
却是后话。
ps:今日第一更………四千八百字~最后那部分,想了想,还是写上了,后事啊,虽然和主角团没有直接关系,但也算是对于世界的影响,聊斋志异……
南明离火剑原本是蜀山里佛门的至宝。,!
直讲七日光景。
周围诸多野兽飞鸟,时来时去,渴饮山泉,饿了便以果实充饥,剑僧本是外魔当中一脉的首领,被得了十二品莲台的僧人降服,领悟佛法,此刻又听老土地讲述山川河流的法门,若有所悟,若无所悟。
只觉得心中尘埃再度被拂去,又出现了更多的疑惑。
佛门点化一切有情众生,而山川土石是否也可点化通灵?
山川土石若是不可,那竹林草木如何?
道是何物,佛法是何物?
他时而沉思,时而若有所悟,一身气息居然有变得更为深厚的趋势,又和原本僧人那种浩大磅礴不同,更多温和反思,本是魔首,后入禅门佛林广大,而今又见道门地祇,再开眼界,根基雄浑,不可限量。
七日之后,土地讲法结束,那泥塑已经化作了此山山神,老者抚了抚须,看着周围的众生灵,心中有怜慈之意,看着若有所思的剑僧,笑道:“大师来此也是缘法,为何不也传法一脉?证佛门广大,有教无类。”
剑僧睁开双眼,沉吟了下,起身道:“那么,献丑。”
土地微笑颔首。
僧人迈步上前,前面的诸多通灵野兽都一一地散开,让出一条道路,最后剑僧和土地对着石台而坐,僧人想了想,先是重复金刚经和心经两门唯一知道的经文,然后开始讲述自身对于佛法领悟,所谓诸相无常,诸事无常,讲述佛门修行,禅宗修心。
而土地则是自然发问,以大地山川的视角,广博而大。
僧人则是以自身视角回答,继而讲述,时而发问反驳。
佛道两路在此产生碰撞,摩擦,他们两个都没有去争辩争论那一条道路才是对的,也没有去说谁是错的,只是坦然且堂堂正正地尽抒所知所见所学,然后把这些都展露在了那些山林野兽和初生的山神面前,任由选择判断。
一讲就是数日。
若木听得入神,佛道两路初现,只觉得剑法再开生机。
而那山神则机敏,变化出了山石作为刻板,在旁边,土行孙转述整理,而山神则迅速地将剑僧和土地所说的记录下来,以师来称呼老土地,而僧人则是先以客,后以僧代替。
所谓师言,僧问,师答,僧复言。
这一次讲述又是三日,剑僧和土地的谈论方才意犹未尽地结束。
彼此的理念和想法,所见所闻所知,刺激对方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和程度,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方,未必还能够有这样的局面出生,这是天时地利人和难得的巧合。
若木呢喃佛门,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