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凿的证据都不敢轻举妄动,如今也是如此。
“具体是不是大周太子的兵不好说,但是卫城发现了,今日齐王离开之后,城中的一处粮铺,运了十来车的粮出去。
“微臣让人跟着那批粮,见那粮并没有运往其他地方,而是运到了京城周边的山林中。
“一处一车,分开运的。
“运粮的车夫,微臣抓了问话,车夫只说是掌柜命他们把这些粮运在此处,具体是给谁,他们并不知道。
“而微臣查了,这些粮是齐王名下的粮食铺子运出来的。这是那些车夫的供词。”
林望甫一边说,一边递上了一份证词。
然后退了回来等着。
前几日,他收到了一封信。
是太子妃的亲笔:
若事情顺利,要一份皇帝拥护大周太子登基的折书,和皇帝自己的罪己诏。
若不顺利,便拿到罪己诏,说明当初的事情,是自己一手策划陷害大周皇帝。
他现在,一步一步都是按照太子妃的指引。
对于太子妃的计划,他没有半点怀疑。
这些日子的每一件事,都在证明太子妃运筹帷幄手眼通天。
而他,只要扮演好这个传递的角色。
第213章好,朕写
粮食确实是齐王的铺子里运出来的,只是命令却不是齐王下的,而是其他人去买的。
铺子打开门做生意,有人买粮要送到哪里,他们自然是送到哪里。
只是,当这件事跟京城外有大量兵卫行动放在一起说,还和齐王有关,很容易让皇帝怀疑,从而生出危机感。
这种事只要细查,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但是那么紧要的事,皇帝不会查,查了粮铺也不会承认。
对于皇帝来说,如何保全自己的安全,比真相更重要。
林望甫要做的,就是要皇帝一步步把李元齐放到他自己的反面。
怀疑一旦产生,罪名就会成立。
更何况皇帝对李元齐向来不满,有了这个前提条件,这件事只要一说出来,立马就会在皇帝心里种下一个心锚。
皇帝看完,拿着证词的手,颤抖着怒喝: